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对译者把握翻译特性、理解翻译内容、完成翻译作品等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译者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能更好的完成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4.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梅岭 《科教文汇》2008,(6):168-169
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四次的翻译高潮,然而各种追名逐利的现象严重危害了译坛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提高翻译质量的各种有效途径。译者的翻译动机是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翻译的环境下,译者的个人动机受制于社会情境。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在社会影响下的不同表现方式所影响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何婆保 《百科知识》2022,(21):63-64+62
<正>近段时间以来,俄罗斯影视剧犹如一匹“黑马”杀入中国市场,深受中国观众的喜欢。以俄剧《伊万诺夫一家》的字幕翻译为例,译者从目标语视角出发,巧妙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译文表达准确,且符合译入语习惯。本文将从该影视字幕出发,分析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中国字幕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谢春香 《科教文汇》2008,(32):245-245
古诗英译渐渐得到了诸多人士的关注,古诗英译作者们有的注重音意结合,有的注重形意结合,还有的作者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把握古诗的翻译。在诸多的译作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中国译者的贡献,也有外国译者的努力。这使我们有机会从中比较诸多译者的所长所短,从而发现古诗英译的经典译作以及推动古诗英译这一事业的发展。以下选取了《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将从题目和内容两个大方面来探讨其中的璀璨与暗淡。  相似文献   

8.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一直在翻译学术界争论不休,两者也很难达到高度和谐.如果译文完全异化,就一定会过于佶屈聱牙、晦涩难解;而如果译者一味照顾读者阅读体验,过分归化,那译文也必会丧失异国风情,失去原作的独有魅力.那么,在中译英时,翻译者应该如何做到既坚持精准且地道的译文表达,又兼顾中华文化特有风格的语言输出呢?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文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与领悟的绝佳材料.  相似文献   

9.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文波 《科教文汇》2015,(3):172-173
自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英文诗自译十一首"具有鲜明的自译活动的特色。分析卞之琳的自译策略可见,他对原作语言形式和内容风貌的翻译处理都灵活变通,或是对原作的表达句式和节奏韵律进行调整,或是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的增益、删减或改换。但译诗都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卞之琳的自译实践为研究译作与原作、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策略上也给其他译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陕西戏剧作品《陈彦戏剧三部曲》包括《西京故事》《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以秦腔的形式描写了普通人朴实而又不平凡的奋斗生活,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朴实的陕西方言。英译本由西北大学教授胡宗锋、英国汉学家罗宾·吉尔班克等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完成,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2021年11月出版。中外合作译者既要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期待,又要保留陕西戏剧作品的本土特色,使外国读者了解陕西文化,以期实现戏剧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跨文化重构。《大树西迁》的外译对中华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出去,讲好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张家军  马婧 《科教文汇》2014,(17):100-101
翻译不是逐字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了确保翻译更加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应当跨越文化间的鸿沟,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译语再现原文本的交际目的。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提出了文化翻译中的三个翻译原则,揭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如何用以上三个原则处理好文化间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彭晓娟 《科教文汇》2009,(3):245-245
很多译者在翻译西方幽默的时候却会遇到可译度小和不可译的例子。目的论是解决译者这种困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将译出幽默的目的,即使人发笑,为最高原则。具体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又有直译法,归化法和加注法三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译者翻译幽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很多译者在翻译西方幽默的时候却会遇到可译度小和不可译的例子。目的论是解决译者这种困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将译出幽默的目的,即使人发笑,为最高原则。具体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又有直译法,归化法和加注法三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译者翻译幽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