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四川马神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绿营兵等军兵对军马的需要、古代驿递铺对马的依赖以及四川境内茶马互市贸易的繁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民间马神信仰的繁荣则主要源自于农业生产、生活对马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孙源 《传媒观察》2022,(12):F0003-F0003
“抽象隐喻叙事”,在《群体的寓言》系列作品的表达中,有一个分支我做了大量的关于抽象隐喻的尝试,试图把群体放入一个莫名的带有抽象语境的困境或象征之中,在此困境或象征手法的营造下,将群体无意识置身于各类偶发的、抽象的场景中,继续探讨群体的无意识行为。这些带有强烈构成关系的画面中有着鲜明的“叙事性”,是一种现实情境的抽离与提升。它远离现实场景却又让观者在抽象中看到了或许是某一瞬间的“具象”生活,是种种困境下.  相似文献   

3.
高永 《新闻爱好者》2011,(19):110-111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是一篇意义多元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时间的象征。从人物与时间的关系入手,进而分析作者特殊的身份和宗教信仰、宗教倾向以及宗教情感对其小说书写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形而上意义的思考,并思考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卡夫卡所特有的否定的因素及其虚无意义上的超然态度在小说中有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4.
谭小梅 《大观周刊》2011,(27):26-26
1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相似文献   

5.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2):161-16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移动增强现实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优势也日益凸显.文章研究了移动增强现实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增强现实能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结合,产生很多新奇的功能,使资源更加开放化,服务更加人性化,管理更加智能化.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7.
中德关系已经不可能重回施罗德时代的状态。在现实利益的考量下,双方最终要探求一条务实、理性的相处之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增强现实出版物是新媒体技术与出版行业相结合的创新应用,近两年凭借其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迅速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目前该类出版物的行业发展尚未成熟,产业链条有待完善,需要在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开展探索。基于数字互动服务2-3-6模型,增强现实出版物产业价值链可从内容与基础设施两个层面分为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内容营销、数据传输、发行服务、用户接口等6个核心环节。产业应对各个环节予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增强现实出版物的新型服务与发行平台,促进增强现实出版的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独岛”(日本称“竹岛”)是韩日之间最大的现实利益之争,所以“克制”的挑衅也能引发激烈的抗议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1.
谣言不仅是造谣者恶意捏造的信息,而且是特定时期的替代性新闻,是群体协商的共同认知和解决方案。本文从社会转型现实困境的视角切入,认为在社会转型和现实困境两大社会背景下,传统社会的均衡稳定被打破,成为近年来我国谣言泛滥的重要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80后写作者凭借自己的无忧无虑,拒绝了现实生存之外另有合理性的引诱,他们自满自足于青春的现实生存之中.由此.他们在写作中不同程度地守持了本真。80后文学所以能引起接受群体的强烈反响,因此获有市场与文学双重身份并迅速崛起,在于它以青春写作迎合了大众的青春需求,在供需关系上实现了一次极富启发性的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3.
屈涛 《新闻前哨》2005,(9):62-62
家长和社会人士特别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其实,适当利用电视,会有较好的社会学习意义。在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中,电视等大众媒介参与了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塑造。电视等传媒为孩子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画,帮助孩子构筑成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世界。电视等媒介还为孩子提供社会规范或规则,孩子从中观察、感受和学习到共同信仰、传统生活方式、语言和生活规则等等,从而明确社会规范、角色和等级的利害关系,理解自己的地位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青少年逐渐建立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20):27-32
近年来,以环境污染为肇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底层青年群体在维权抗争时,由于受自身媒介素养缺陷和外部环境所限,他们在话语表达和利益诉求上遭遇了诸多瓶颈,这种现实窘境被媒介放大并演化为媒介奇观,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断裂与失衡的现实转喻,以此可能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风险。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探针,厘清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在表达意识、表达方式和表达组织方面的困境,透视其背后折射的并发性风险,并且以媒介干预为路径,把发挥媒介涵化效应、形塑媒介理性、提升组织建构能力作为现实考量,旨在构建出一条底层青年群体利益表达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张桂兰 《新闻知识》2012,(1):92-93,89
在中国出现的早期商业性报刊中,新闻的理念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对抗和不相融。《申报》认为理想中的报刊首要职能是传播事实,记载时事。重要性、新鲜、及时性和真实性为新闻事件选择的标准。在实践中,它采用京报为朝政消息的唯一新闻源;社会新闻则求新猎奇,凸显劝诫娱乐功能。在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依违中,只有报刊通过真实报道,发挥了它关注公共事件的功能,社会才渐渐认可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16.
数字动画以其非线性、超真实和高清晰度等一众表征赢得众多拥趸,所建构的夸张的象征性现实日渐膨胀,将客观现实挤兑至偏狭一隅,进而极大冲击了包括儿童群体在内的受众主观现实的构建,最终重构了整个社会现实。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展开文化上的研究,指出数字动画需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担负起教化之责,选好素材,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7.
5G时代,增强现实技术以其实时性强、交互便利、虚实结合等特点在医疗、教育、服务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且反响良好。在数字阅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阅读方式由于单调性和局限性较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改变现状,图书馆行业应考虑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实现阅读过程中成像、语音、交互等阅读方式的变革,提升服务质量。文章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和技术优势,预测了其在未来知识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并给出了高校图书馆当前应用AR技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梦怡 《东南传播》2014,(10):36-37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特的空间:真实,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纪录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入观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艺术。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有创作者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农民的自我表达,这种来自于农民工群体的影像与声音尤为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随之而来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工面临着同一种困境:一方面因为与故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新环境文化充满疑惑和困扰;另一方面是常年在外而回归故土文化后感到陌生与不安。本文将通过对《归途列车》的分析来试探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崔红耀 《湖北档案》2004,(12):18-18
档案的产生原本有很强的功利性,人们往往更注重它对现实的服务功能。所以,社会对档案的需要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从档案的价值形态上分析也是多样性的。有现实与历史价值、使用与考察价值、情报与化鉴赏价值等等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化产物,一种化现象来考察,那么它便具有更广泛的化意义了。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新闻理想需要张扬的时代。新闻的进步,所折射的恰是社会的进步;新闻的理想,正和这个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我们在理想中奋斗,社会在理想中行进。我们既然把自己托付给了新闻这个行业,就应以最饱满的激情、最合适的方式,在现实语境中勤奋笔耕,推动着现实,促动着进步,这便是我们新闻人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