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庄子》《史记》《后汉书》《晋书》《世说新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众多隐者形象,文章通过对这些古代典籍中隐者形象的梳理,归纳出拒官不仕型、佯狂型、归隐田园型、投身"无用"型四种隐者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诗坛中“独秀”于时的诗人,其诗确也有独步当时的风采。他在琴酒相伴中,隐逸于田园野境。不时用诗歌记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隐者之城     
王蒙 《同学少年》2009,(7):38-38
在山村里住久了,我有时会向往都市。倒不仅仅是怀念都市里的舒适和方便,因为做到那一点并不太难,在乡下实现那一切的日子也不会太远罢。在我看来,都市生活最大的诱人之处,是人们互为隐者的一份轻松。我们有同事但可能从不知道同事家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种理想隐的化性格。  相似文献   

5.
安攀 《文教资料》2010,(29):5-6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6.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逸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晚清知名文论家,较为人熟知并多次谈及的是其作为一代大儒的一面,但仔细翻检相关史料及其诗词文集,可知儒家思想只是其恪守的根基,同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隐者情怀”和“嗜好佛禅”的另一面,可以说,在晚清儒道佛交融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刘熙载走出了一条比较圆通的思想道路,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圆通人格。  相似文献   

10.
树木的礼赞     
<正>在我心目中,树木始终像是具有说服力的传道人。当它们成群成长于森林中,或是数棵如家人般聚在一起时,固然也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我更钦佩那遗世独立的单株。它们就像孤绝之士——不是基于某种心态而遁世的隐者,而是卓然不群的伟人,就像贝多芬或尼采。所有树木的枝梢哓响着世界,根系深入无穷的地底,未曾迷失其中,奋起一切力量,坚持着一个生命目标:按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律则去实践、呈现自己独特的体态,成就自我。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造物,比一棵美好强壮的大树更神圣,更足以作为典范。当  相似文献   

11.
隐逸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自其产生时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逸,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隐逸思想在其产生后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仕和隐逸的思想,根植于士人的血液之中,成为调节其进退出处的依据所在。士人隐逸思想的产生渊源,既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隐者,也可以从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窥得一二。隐逸思想背后蕴含了士人对道德的坚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及对社会的批判。研究先秦时期的隐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士人的隐逸思想渊源,从而对隐逸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手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快快:妈妈,题目是不是说找人没找到?妈妈:对。作者要去找一个隐者。快快:我知道,隐者就是隐居山林的人。跟王维一样,不喜欢做官,喜欢和大自然住在一起。妈妈:对。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师:我们已初步了解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三顾茅庐》,看看两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寻"和"顾"都是寻访、拜访的意思,他们一开始都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生:他们都是去拜访一位隐者。刘备要拜访的是诸葛亮,他也是一位隐者。生: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  相似文献   

14.
小赵从小就喜欢动手,别人不要的糖纸、包装盒.都被她当宝贝攒了起来,因此.母亲叫她“破烂王”。1995年,她以文化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修金属工艺。在这里.她学完本科后.又考上了研究生并留校当了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金属工艺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专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她非常喜欢.有时甚至到了着迷的程  相似文献   

15.
古诗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既是小学生所不熟悉的,也是小学生所不容易掌握接受的。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去背诵、探究、想象和演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多种形式背诵古诗一般都是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感知诗的意境和内容,尽快融入古诗。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经典的古诗,就如同中华民族的标识,锻铸华夏儿女的基因,一代又一代地流淌在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古诗作为一种体裁,已经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教材的文本与练习之中,而且也成为了儿童文本学习的重要呈现方式。但面对当下多元文化影响的儿童,面对远离古诗氛围与古诗情境的儿童,面对"我的学习"等个体意识日益突显的儿童,作为老师,笔者认为,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预言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为自己所教科目而自豪。是的,在所有学科中,有哪一科能比得上语文丰富多彩?语文教师,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胸襟开阔,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作为语文老师,常常困扰不堪,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文学大师巴金的一段话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是的,语文教育的目就是要唤醒我们、引领我们、提升我们,让我们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在每一届高一学生的入学伊始,我都要先讲三篇文章:诗歌《寻隐者不遇》、文言文《桃花源记》、散文《读〈伊索寓言〉》,这些文本,有的来自初中,有的来自课外,学生初则诧异,学后恍然。笔者一直认为,这些文本应该是我们每一个高中生的入门课,事实上,也许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爱的奉献     
在那干旱的非洲, 我是那稀有的一滴水; 在那贫困的山区, 我是那宝贵的一块钱;  相似文献   

20.
曾孝义 《现代语文》2006,(5):105-105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