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做一本成功杂志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次,人头马品牌公关总监提出了这个问题.有时候恰恰是最简单的问题最能击中要害.一刀杀进来,切中核心.杂志的成功要素固然少不了市场环境啦、定位啦、传媒战略啦、良好团队啦之类,但我想这位总监不期望听到这些.  相似文献   

2.
郭全中 《传媒》2015,(17):24-25
近日,一则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引爆了媒体圈,不少记者在感慨"无冕之王"光环不再的同时,又发出虽不愿当公关但又不得不当公关的无奈,但实际上,记者只能转型做公关吗?记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型呢? 做公关是门槛最低的转型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根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上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长期以来从事舆论监督的、当惯了"甲方"的记者转型去做"乙方"呢?  相似文献   

3.
在我一年的电视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位记者做同样的选题,一个做得有新意、有深度、反响强烈;而另一个则做得平淡无味,甚至什么新闻也没发现,空手而归.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说前者的悟性高,后者的悟性低.其实,悟性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神灵在辅佐,而是记者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悟性高的记者,除了文化、理论知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多变思维.……  相似文献   

4.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5.
早就想写这个题目,一直有那贼心没那贼胆——人家的饭碗都砸了,你还说三道四,太不厚道,这不是找挨骂吗?这次终于下决心写点儿什么,是因为今年最热的时候出现这样一条新闻:雅虎48亿美元“贱卖”. 同样是关门歇业类的新闻,我们的媒体在分析雅虎“贱卖”时那叫一个深刻和理性,而本土的媒体关门时,则充满感性和悲情,什么“人去搂空”啦,“抱头痛哭”啦,“显得茫然”啦……基本的腔调是悲悲戚戚的.再加上某些媒体精英的跳槽特别是有人劳累过度的英年早逝,给人的感觉就是如今的媒体不是水深火热也是饥寒交迫.而要说到雅虎的“贱卖”,则立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头头是道,字正腔圆,特别有爷们气.  相似文献   

6.
一位搞科学的朋友到我家侃山.说到了近来出现立法是否提"伪科学"、中医是否属科学之争,他感叹道:"现在伪科学开始泛滥啦!什么'永动机'水变油',都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者生涯里,从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到主任记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新闻三十年·遣忆与思考"征文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情不自禁地做了个盘点,有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曾听到一位患有"非典"的香港心脏科医生谈起他的感受.因为病情突变,他住进了医院的"深切治疗部"."深切治疗"这个词,大陆少用,估计那意思是病情笃重,需要更深入的治疗和更关切的照料.词是温煦的,但缝隙间掩藏着凶气,还是幽幽地散了出来.医生脱险后接受采访,记者问,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生沉吟了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当然追问,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生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批"80后"的新记者进入采编队伍,他们大多受到专业新闻教育,思想活跃,长于发现,对新闻队伍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小作用.相较而言,他们缺的是实践经验,以及在实践中体现"三贴近"的本领.对年轻记者来说,与老记者一起到基层从事新闻实践活动,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新形势下,这种传帮带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的突出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画面,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状态。如果说画面让电视新闻变得形象饱满,那么,有了细节则使电视画面更具生气和灵气。中国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好的细节对表现新闻主题、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感召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什么是电视新闻细节电视新闻细节,是指记者在现场摄取的那些最能表现生活中的细琐小事或人物细微神态动作,它可以是新  相似文献   

12.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3.
记者被打,被通缉或者被投监,越来越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记者职业的"公共性",他们的类似遭遇仍会引起社会各方对"舆论监督权"及"保护记者权益"问题的强烈关注. 原本深受社会尊敬"见官加一级"的记者为什么现在会麻烦不断?  相似文献   

14.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采访突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调查类报道记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媒体兴起后,上述情况更加突出.如今媒体的报道理念与以往那种"人家提供什么,我就报道什么"不同,而是"就要得到我想要的".于是,"采访突破"便成为记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执着的采访     
一位读者提供了小刀手加工注水肉的新闻线索.记者打电话给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也接到群众举报,今天晚上派小分队到现场执法检查."记者随同采访,然而,从晚上10点直到凌晨两点,却无功而返,小分队负责人说:"小刀手利欲熏心,不会放弃给猪注水的,下次什么时候行动,听候通知."记者说:"他不放弃注水,我不放弃采访,什么时候行动,告诉一声,召之即来."第二天,小分队再次出发,小刀手果然被逮个正着.  相似文献   

16.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8.
1.<准记者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有什么秘密武器?一群资深编辑和记者向暨南大学的准记者们露了几招.读这本书,我和这些学生一起学.在<南方周末>做编辑的朋友蔡军剑,把他们南方报系的前任领导范以锦组织的"暨大准记者训练营"中采编精英的演讲内容编成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19.
"Hi,我编的《传艺》杂志你收到了吗?" "收到啦,在看呢.原来那么多传统艺术保留在咱们宝岛台湾啊!" "沛琳,在干嘛呢?来我家泡茶?" "我在参加宝马车组织的中国文化之旅哈,去不了啦." "Hi,我博士考上啦,开心,导师是闽南文化专家陈支平教授." "哇,沛琳,太厉害了,以后你就可以长呆在厦门了." "博士论文答辩过啦,没有延毕,而且又接到了漳州师范大学的副教授的offer! " "太崇拜了,有机会我要去蹭课,听听我们施大记者的闽南文化课程." 认识沛琳,一晃好几年,每次见面,都能感觉到她的变化,工作上的,学业研究上的,还有生活上的.比如妆容打扮,这次走清新文艺风,下次就会职业大咖族,再下次就有可能是让人目眩的街头朋克装.她是毛爷爷倡导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也是时尚女魔头认可的"每日一妆、自我风采"的潮人.总之,就是正能量超级澎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 其实,一些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苦恼,究其原因往往是头脑中缺乏系统的抓新闻线索的思路和方法,整天疲于奔波.那么,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怎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和劳有所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