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琪 《新闻与写作》2004,(7):24-24,27
“新闻链接”、“关键词”、“新闻闪回”等词语在报纸媒体上的频繁出现,映证着网络链接时代报纸新闻背景的新变化。在社会变化纷繁复杂、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报纸新闻背景的应用也呈现出新的问题与矛盾。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事物复杂化,就事论事的纯新闻报道已不能向读者完整地展现新闻所描述的历史。再加上科技向人们生活渗透力的加强,也使得科技新闻报道越来越不是少数专家的阅读专利。于是在美国,出现了需要提供大量背景材  相似文献   

2.
每天打开报纸,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东西不是很多,这就难怪有的读者说是“看报看题,一览无遗”。读者作这样的评价,说明报面上司空见惯的新闻多,能够透视深层的新闻少。浮在社会生活表层的新闻固然也起到了传  相似文献   

3.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是以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为题材,与广大群众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社会新闻报道因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都把提高社会新闻的份量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件常规武器。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存在一个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即偏重于政法、事故性新闻,以至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抢劫偷盗天天有,车祸火灾三六九”,社会新闻被简单地理解成政法新闻、灾难新闻。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提高  相似文献   

5.
从1990年银川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以来,报纸传媒认真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加强摄影记者队伍建设,更新摄影记者的武器,加大图片新闻的分量,提高图片新闻的质量,使图片新闻在报纸版面上当“配角”,起“点缀”作用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襄樊日报、陕西日报等一大批报纸一改过去重大题材只能用文字报道的陈旧观念,大胆地尝试用图片新闻反映重大主题,不少摄影记者更是冲破图片新闻不能进行深度报道,难以驾驭经济报道的束缚.开拓进取,成功地进行了用图片新闻报道重大主题、深度报道、经…  相似文献   

6.
新闻改革的锣鼓响了几年,报纸、广播电视里可看可听的东西多了,但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新闻开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开放性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也应该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开放的要义,就是要把人氏群众最为关切的最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披露出来,诸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大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等。只要不适反保密和四项基本原则,都应真实地原原本本地告诉人民。  相似文献   

7.
翻开最近两年的各地综合类报纸和经济类报纸,可以发现“新闻分析”这一字眼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反映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许多新生事物涌现于社会中并反映在新闻媒体上,读者不仅需要了解新闻,而且需要了解新的深层内涵.——即需要对新闻的分析;另一方面反映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在增强、提高——不停留在新闻表面,还挖掘出新闻的内涵,献给读者.这是值得提倡的事,但是,笔者看到,许多报纸中冠以“新闻分析”的文章并不是确切含义的新闻分析.新闻学是科学,任何一个名词的运用都应该是严谨的而非随意的.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卖点”往往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报道中产生。“卖点”新闻能为报纸叫座,并能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抓好报纸“卖点”新闻应注意与促进社会稳定相辅相成。片面地抓报纸“卖点”而不顾及社会效果,就与新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宗旨相悖;过分自缚手脚。完全回避“热点”问题,则会失去战斗力,报纸就脱离读者,没有生机。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关注社会效益 一张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它必须对读者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这对于晚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衡量一张报纸“卖点”选择准确  相似文献   

9.
“大众化新闻”是指社会主义大众化报纸采写刊用的来自于大众生活、传播于大众的这部分新闻,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市民、贴近社会”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大众化新闻”不是低俗的同义语,越是设置的文化道德的“门坎”较低,越要着眼服务、引导中的升华和提高。 当前“大众化新闻”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读者、生活的实际出发,在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并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道德层面上做文章;同时,要为建立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较高的道德局面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引导,为塑造一代新人而努力。 大众化报纸要自觉地做讲道德的模范,做传递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模范。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网络、杂志等的挤压下,报纸不得不进入“厚报时代”。而要让报纸增厚的同时分量也加重,除了保证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的突出位置外,副刊已成为各家报纸的“强攻之地”。随着报纸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读者知情欲、探究欲和期望值的提高,传统的新闻主打形式已不能完全担负起全方位地报道社会、经济、生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来看,“旧闻”与“新闻”是对立的。但从深层来看,这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旧闻”,而昨天的“旧闻”经过挖掘包装后也可以成为“新闻990近一段时间,《广州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挖掘,成为近期报纸的亮  相似文献   

12.
知识林     
报纸理论宣传要注重“三新” 时效新。追求时效新,是报纸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尽管理论版有固定的出版周期,不能像新闻版那样强调昨日新闻,但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所要宣传的内容见诸报端,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论题新。论题新是报纸理论宣传具有新闻性的基础,也是报纸理论宣传区别于理论书刊、吸引读者的优势所在。所谓论题新,是指报纸所宣传的理论问题,必须是读者最近普遍关注的、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热点、焦点、兴奋点,如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最新社会生活走向、新思想和新观念等。 思想新。思想新是…  相似文献   

13.
一、努力转化角色,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新闻评论、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能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那些产生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进行评论,能给人以指点迷津、拨开迷雾的感觉,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防止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在报纸体系内最具权威的党报,其新闻评论更是被视为“灵魂”与“精华”。  相似文献   

14.
面对广东三大报竞争激烈的形势。每天只有4个版的《南方日报》提出:深化改革,精采精编,提高质量,以少胜多. 该报强调在努力提高指导性、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同时,大力加强群众性、服务性,发挥报纸的多功能,把增强群众性、服务性作为报纸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版增辟了“对话台”,由群众和记者提出问题,请省党政机关或有关负责人解答.要求一年之内有8条主要批评稿上头条.二版不再作为一版的延伸和补充,而变为“社会生活版”,专门成立了社会生活部.“传播信息,探讨问题,服务群众,指导生活”.要求敢抓重大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新闻成为这个版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我们办报纸、办电台、办电视,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可以说新闻事业与社会息息相关。它立足社会,反映社会,为社会服务. 在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同志提出了“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口号,并且作出各种努力,使新闻更加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电视的发展、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使报纸、广播、电视广泛介入社会生活,这是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6.
钱江晚报4月5日的“社会聚焦”版,以《公车,你在忙什么?》为题,刊登了17幅新闻照片,对公车私用问题集中作了一次曝光。这个问题抓得好,给人一种“如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 报纸作为新闻舆论工具,应当热情参与、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敢于触及,善于引导,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钱江晚报的这组稿件,就较好地发挥了这一作用。公  相似文献   

17.
动态新闻     
一、动态新闻的特点与作用动态新闻,是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就、新动向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报纸上天天大量出现又最能体现短、快、新特点的报道形式,是新闻中的“轻型武器”,一般读者是愿意看的。动态新闻的题材范围很广,如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教体育及外事新闻等,还包括大量简明的快讯。动态新闻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从宣传效果上看。搞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各行各业的面貌日新月异,都在不断地“动”,要把这个壮观的画面迅速地反映到报纸版面上,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那么,动态新闻这个“先行官”的作用是忽视不得的;再则,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对各条战线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都要求报纸充分而又迅速地加  相似文献   

18.
沈丽琼 《新闻窗》2012,(4):56-57
近年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下,都市类报纸向主流报纸的转型已成不可逆转的方向。而在转型进程中,影响力和关注度高的重大时政新闻,无可厚非地成为大多都市类报纸的重点。尤其是在微博、网络媒体盛行的“平民新闻”时代,及时、系统地强化地方时政等“主流新闻”,是一条提升竞争力的最为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9.
陈昱鑫 《新闻窗》2011,(2):84-85
长篇大论的深度报道、典型报道在当今报纸日益见多,作为重大典型,大篇幅、轰炸式地进行宣传报道,本也无可厚非,也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只是生活中的极艳的几朵“红花”,生活中更多的是“绿叶”,是平常而又让读者想知的“信息”。因此,读者在赞誉“红花”之余,同时也常常感到:长新闻太多,短新闻太少,信息量缺少……。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都市类报纸都将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和体育新闻定位为三大件。这种做法,导致都市报“贴近”有余,“权威”不足,不利于抢占高端市场。因此,如何在参与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已成了都市类报纸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