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静丽  韩彩虹 《考试周刊》2011,(10):206-207
课堂教学是高校发挥培养人才功能的主战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管理制度的加强,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日益凸显,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剖析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逃课"这一现象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逃课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出现大量显性逃课,而且还存在着大量隐性逃课。导致逃课的动因有多种,既有直接显性,也有间接隐性。大学生的逃课选择既有明显的功利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对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逃课的归因分析与矫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现象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很多,其中有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的错位、学生素养的相对缺失等.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检测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显性逃课”的“隐性逃课”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探讨信息化时代高校隐形逃课的原因,并寻找对策,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日益频繁,随着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英语课堂上的隐性逃课问题尤为突出。它给学生,教师和社会等都带来危害,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像显性逃课一样引起老师,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对大学生英语课堂隐性逃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使教育质量下降。对此,各高校奇招不断,有的固定学号座位,有的随机抽查,有的采取签到方式,有的检查“学生听课证”,等等。虽然,“显性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隐性逃课”却日趋严重。课堂秩序作为将师生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如果能够对它进行有效地建设,那么势必能对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汤伟娜 《考试周刊》2013,(39):169-170
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易亮  周守珍 《文教资料》2013,(14):151-152
逃课行为可以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及特点,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规划、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观点,以及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统一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幼青 《文教资料》2014,(32):190-192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人在心不在"的消极听课行为,隐性逃课所造成的后果长期以来都被低估甚至忽视。本文对隐性逃课的危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在本质上消除学生隐性逃课心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以保证课堂教学和管理有效展开,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按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本文从博弈论、学生剩余、帕累托最优、X-低效率角度分别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逃课会造成其福利损失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个完整的普通话教育体系应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而传统普通话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被人为割裂,使语言直感可望而不可及。隐性教育在打破"语言自我"和方言定势、培养普通话语感等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优势效应。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普通话教育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群体中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日益凸现。在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已不可避免地摆在高校各级管理者及任课老师面前。因此,开展对"逃课现象"的分析,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逃课现象的特征 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显性逃课"是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这显然是校规严令禁止的,逃课一旦达到一定学时就要被开除,一般情况下只有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逃课的原因有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缺失,学生自身管理意识较差等原因。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逃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服务视角下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中逃课现象普遍化,不仅有大量显性选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动机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从大学生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角度来看,既有高等教育服务存在风险性的问题,也有大学生消费者对自身权利及其行使的认识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军校因其军事管理的特殊性,学员"显性逃课"不存在,但是"隐性逃课"日益凸显,且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对此,针对军校学员"隐性逃课"的现状,从学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负担过大、学员学业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员业务素质不高、教学内容等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减轻学业负担、完善学业评价、提高教员业务素质、关注学员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逃课几乎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更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发现,大学生逃课主要表现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形式,而且呈现出逃课"有偿化"、公开化、选课性以及年级递增性四个特点。与此同时,从"主动逃课"、"被动逃课"和"选择逃课"三个逃课群体出发分析了大学生逃课原因。进一步就如何让大学生远离逃课,回归课堂,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班华 《学科教育》2011,(1):21-25
"民间教育学"是非官方的、未进入科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的教育实践系统的,以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存在的教育学知识;流传在民间的原初的、朴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其存在方式类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民间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是"民间心理学",包括可以相互转化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民间教育学具有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反映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经验;传承人民的教育智慧,支配人们教育活动。民间教育学学习可直接学习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习中宜采取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吸取其合乎科学的内容,舍弃陈腐的落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教师角色要由"主角"向"导演"转变;教学模式要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转变;考核方式要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学生对逃课的态度漠然.选课的原因有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与本科层次的要求不适应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陈旧三方面的原因.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逃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