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政治上虽失意,诗词创作却达到高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可以看作一次心灵的体认,是心灵在精神家园的复归。同时,融入庄子"圣人"、"神人""、至人"的人生境界,以及禅宗"任运自在"的思想,使这首词超越了一般的即景之作,而具有了深沉的哲思。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该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突破口,了解苏轼的精神品质,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精神的升华。这也是苏轼诗词教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也是千古佳作,全词如下:  相似文献   

4.
闲时吟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脑中耳畔萦绕几首较熟悉的古曲,或许传达着同样的意味,试用古曲戏赏,希望一窥集佛儒道于一身的苏轼。  相似文献   

5.
孔今旭 《现代语文》2010,(10):49-50
[学习目标]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此间,苏轼所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词都被选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这两首词都是贬谪词。本节课通过解读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贬谪词,  相似文献   

6.
闲时吟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脑中耳畔萦绕几首较熟悉的古曲,或许传达着同样的意味,试用古曲戏赏,希望一窥集佛儒道于一身的苏轼。  相似文献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以其超然物外,宠辱两忘的精神境界一直为人所称道。本文以苏轼谪居黄州的心路历程为出发点剖析此词,通过探究苏轼由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过程解读其寄寓此词的退隐之心,揭示苏轼欲仕而贪隐,隐遂而恋仕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9.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相似文献   

10.
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历,并未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精神更坚韧,人生理念更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写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从容地抬起头来,冒雨前行,表现一个真实的我,使生命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去体会他那生命中所蕴涵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历,并未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精神更坚韧,人生理念更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就写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从容地抬起头来,冒雨前行,表现一个真实的我,使生命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去体会他那生命中所蕴涵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定风波     
苏轼 《学语文》2008,(1):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  相似文献   

1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的虽是生活小事,但颇能以小见大,意境深邃,内蕴丰富。细嚼全词,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不畏坎坷、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便卓然树立起来。本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解析文章层  相似文献   

14.
逆境与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似文献   

15.
钟展艳 《师道》2023,(3):53-55
<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记得在写作组第一期结束时,负责人在课件上引用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在台下听得热泪盈眶。而今,一学期的支教工作结束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句诗和远方工作的点点滴滴。为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基础教育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执教跟岗帮扶项目》的文件。2021年8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其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写照。本文要探讨的是其中  相似文献   

17.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历来备受推崇,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它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度。然而,笔者仔细品读后,发现其中其实不无消极成分,洒脱之意未见多少。  相似文献   

18.
大话古诗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问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转《定风波》1潇洒的理由我无法想象,一个经过“乌台诗案”的遭贬的人,居然在雨中吟诗漫步,显示出一份无与伦比的旷达气质,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一切,并在生活中发出真挚的感叹。我想,你一定猜到我说的人是苏轼了。轻轻松松地踏上被贬路,好一种“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潇洒。有友为伴,有太阳相迎,有绿水…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贬黄五年,是他政治生活中极为困厄的时期,也是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丰收的高峰时期。正因为他遭贬流放大大开阔了眼界和胸怀,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臻于成熟,作品臻于“精妙”,开拓了诗词文赋和书画等等领域,所以他取得了创作生涯中最为光辉的成就,一跃而登上了北宋文学艺术的顶峰。他的谪黄词赋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作。现在,试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作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词前的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