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歌词作为抒情文类之一种,其文体特征总体上类同于“书写一阅读”式的诗歌,但其艺术生成却是通过谱曲并以人声为传播媒介,以听觉为接受方式。音乐、人声等的介入,又使歌词呈现出有别于“书写—阅读”式诗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生成的非独立性和文本形态的开放性;此外,接受方式上的“直面相向”的特点,使歌词的文本生成与接受语境之间形成一种显豁的共生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2.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3.
《赵正书》与汉代以前“小说家”所具有的“言辞浅陋、内容荒谬、托古言事的寓言”等特征并不相符,是否为“小说家言”并不能否定《赵正书》作为“宝贵新史料”的事实。《赵正书》李斯狱中“七宗罪”上书当为《史记·李斯列传》李斯狱中“七宗罪”上书的上位材料,从中可以窥见司马迁秦史书写中的“文本控制”情况。而司马迁对同一事件书写所依据材料的不同,“言优雅者”未必是真实可靠的材料,由此所带来的“文本失控”状态可能掩盖了一些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4.
“文本”作为一种全息性存在,与课堂教学在内在本质、外部特征、生成过程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课堂教学就是一篇待写或在写的文本。根据教学逻辑和现实观察,课堂教学文本有预设性和生成性两大类,其中生成性课堂教学文本有独白式、对话式、超对话式三种具体形态。从文本视角区分课堂教学,既有助于实践者更专业地书写作为文本的课堂教学,也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书写”成了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农民工的文学书写不单是对打工生活边缘化生存境遇的关注。也是对处于双重边缘的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探究。本文从身份人手,解读郑小琼诗歌文本中作为边缘者的身份书写,探寻蕴涵其中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鬼子作为一名以书写“人民当下的苦难”见长的作家,其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情绪。从小说文本的语言入手,分析研究鬼子蕴藏在小说语言中的情感情绪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文学原理的文本书写应定位于“著”而不是、编”,它应是学科的中心源而不是综述性总结。文学理论学科的出路,应首先书写出原创性的原理文本,其次是建立一个形而上的规约层次--元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本”一词来源于英文text,后来通常用来指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文本是有“文眼”的,是文本中的密码。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解读并挖掘出文本深处的内涵,破译“文本密码”,让孩子们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把情感目标放在了首位,  相似文献   

9.
顾随先生说:“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①伟大诗人的作品其实存在两个文本:语言书写的文本,诗人行为历史构成的文本.两个文本互为解说,互为佐证.在阅读语言文本时,我们常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去解读作品字句外的意义,是为“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雷雨》作为一部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表演性的剧本,以触及天地的视野和现实主义题材探究生命存在的奥秘,文本内涵丰富、情节交错并蕴含着宿命观。文章运用当下国内新型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台词、情境、角色书写等要素进行细读,发现曹禺一方面通过这些要素具体书写着“命运”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创作心理与社会背景融入文本,更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意识。在文本细读视角的整体观照下,宿命意识这一短语的属性已经逐渐从名词性过渡到动词性。它不仅是文本表现出来的某个观念,更是文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增强悲剧美感、扩大文本张力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本互涉和新历史主义角度来探寻作为历史重写方式之一的“故事新编”中的主体创造性 ,作者从异彩纷呈的中国书写方式中撷取了三个点 :即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比较分析 ,梳理其重写中叙事模式和意义阐释层面的独创性 (含不足 ) ,概括出其重写的主要特点———鲁迅 :“点染”历史 ;刘以鬯 :“复活”历史 ;陶然 :断裂历史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书写"是将生命作为人类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石的哲学态度投射到文学领域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生命书写至少包含着哲学意蕴、文本策略、小说批判性的根基和立场这几个主要的层面,其中文本策略是其中较为复杂的层面。《生死疲劳》中,莫言通过全方位性、参与性的语言,生命化的隐喻、复调等表现手法,对比叙述中荒诞狂放的文本风格等诸多文本策略,构造了一个充满生命辉光的小说世界,可以被看作生命书写的文本策略上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3.
彭泽润 《现代语文》2006,(11):43-43
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上彭泽润教授再次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彭教授在大会上演示了他们研制的具有把字式书写汉字文本自动转换成词式书写的汉语文本等功能的“汉语拼音自动处理软件”,受到会议代表欢迎,大家纷纷索要。会议结束后,彭教授拜访了101岁的学会顾问周有光教授。周教授在50岁的时候接受国家语言工作管理部门的邀请,从南方来到北方,从经济学教授改行做语言学教授。他不仅是“汉语拼音的父亲”,而且是词式书写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周教授知道彭教授一直积极研究和实践词式书写,很支持,并且题词:“词式书写就是分词连写,这是书写方法的进步,在出版物上应用方便阅读,在电脑上应用方便传输,值得大家来研究尝试。”  相似文献   

14.
对西域生态书写的研究需要梳理历史上有关西域的史料,可以从历史地理文献、神话时代的西域想象、历代西域行记、历代西域文学作品中对西域的“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文本、历代类书和志书六个类别梳理中国古代文献中对西域生态与环境书写情况。以历史文献梳理为进一步开展西域生态书写的美学研究做好文献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男性作家们注重通过对女性的文化编码,即借用女性生活或对女性的文化想象向封建社会体制发出控拆。与此相反,在五四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被拯救的男性群像类别,它集中出现于冰心的小说中。女性被置为拯救者、启蒙者,而男性则被策略性地倒置于被拯救者、被启蒙者,形成“母性拯救”文本。冰心通过“倒置”书写打破了男性书写常规,解构了男性关于女性的文化想象与编码。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像“水”、“山”、“火”、“上”等保留原来字形的独体字,教学中不妨适当迁移这些字的古字资源,让学生更准确地识字、写字,理解文本。《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围绕文中的“矛”、“盾”二字的古字,让学生提高对字形特点的感知能力,强化对书写要领的掌握技巧,降低对文本精髓的把握难度。  相似文献   

17.
把文本研究当成一种理论或者科学,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传统上看中国与西方的文本观念有教种种不同。我国没有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倾向,书写的文本在我国最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大话西游》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大话西游》的狂欢化的书写策略诸如,戏仿、脱冕、狂欢化的广场语言等产生了文本的狂欢化审美效果,因此我们说它是一个“狂欢化”文本。  相似文献   

19.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20.
战国社会广泛流传的春秋史短章文本,构成了编年体《左传》成书的直接来源。出土文献的事例证明,编年体《左传》之前的“《左传》原本”可以理解为就是那些呈散编形态的春秋史“事语”。“事语”的称谓和内涵来源于战国秦汉社会的文献类别和使用惯例,而非当代学界的一般性指称。《左传》编者对春秋史“事语”的择取和加工方法,除了“割裂文本”、“整合文本”,还重在连缀文本、修饰文本,以使它们依次相序、连贯而呈体系化,进而展现自家的价值评判。同时,《左传》的成书历程也是春秋史的书写主体由史官群体经诸子百家转移到儒家学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