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一个认知域(源域)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上,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歌同质。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著名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比分析英诗文本,可从诗人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诗歌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以独特的视角,大胆的想象,清新洗练的笔触描写了许多关于死亡与永生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对它的主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题的含混也是造成其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一诗中,狄金森运用了以往生活中的片段通过建立现实与想象、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辩证关系解析了无限这一抽象概念。从整体上多层次地说明死亡和永生也包含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在诗中,狄金森强调了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幻之天 《高中生》2009,(9):21-21
拿什么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从不嫌弃我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让祖国越来越美没有白活拿什么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无比温暖的家为祖国分忧为祖国奋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效我的祖国  相似文献   

5.
“我若为王”似乎是一个无须假设的荒诞幻想,但恰是一个极好的发散点。作者正是巧借“虚想构思法”,以虚写实。惟其“假定又  相似文献   

6.
阎真的小说《因为女人》描写了市场经济时代女性身体、婚姻被商品化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女性自身人格上的原因。作品的性别本质主义立场招致了来自女性主义者的批评,这种批评有其必然性,但也有认识上的误区,作品所展示女性的生存现实应该引起女性主义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8.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虽多思疾而语豪的歌行体长诗,但小诗也是别具情韵,极富空灵蕴藉之美,《玉阶怨》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析刘平勇小说《因为有爱》中“鞋”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希望从另一种角度来关照人道主义的缺失,召唤理想价值的到来,提醒人们如何摆脱生存的尴尬与苦痛,藉以恢复人类生命内在的尊严,展示爱的力量和爱可以超越一切苦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作家张贤亮1993年发表的《我的菩提树》,尽管已流传国外,但在国内却反响不大,理论界对此作有褒有贬。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试探讨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及弱点的分析与表现,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夏君 《林区教学》2014,(12):35-36
《我弥留之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涉及死亡主题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这部描写毁灭的小说中,福克纳所写的死亡,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诠释:首先,它指女主人艾迪精神之死、肉体之死以及对全家控制力的消亡;其次,它指本德伦一家人的解构和精神危机;第三,它更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崩塌。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理论,近年来学者们在诗歌翻译中渐多使用,指称对译语文本中所保留的原作中新奇内容的表达、表征和接受。本文就《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本做出比较分析,并对陌生化翻译策略在诗歌翻译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她两岁的时候我去接她,她正趴在院子里的地上和一只蚂蚁较劲。蚂蚁往前爬几步,她就用一片树叶子把它撩到后面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她玩得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5.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炎真 《文教资料》2011,(22):52-53
作者通过指导学生带着探究的意识学习《邶风.静女》这首诗,让学生领略作品所凸显的艺术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所体现的诗人对“悲”与“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验,从精神现象、人生境界层面审视其中所隐藏的哲理性品格,揭示其深层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汤蒙 《阅读与鉴赏》2006,(10):62-64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荚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阎真的长篇<因为女人>描绘了柳依依从一个纯真的女大学生衍化为的怨妇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女性的情感生存在自由化欲望的时代语境中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小说展示了女人被性对象化现象,揭示了女性反杭的无效结局,预示了女性悲观的未来.小说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女性严峻的当下生活图景,体现了阎真对女性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0.
何玉芳 《巢湖学院学报》2022,(5):127-133+164
《三体Ⅲ·死神永生》的英译本于2016年在国外发表,第一周就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2017年获得轨迹奖,并获得雨果奖提名。这些佳绩说明这一译本是成功的,但细读后会发现在一些有关性别的内容上译者刘宇昆做了修改。文章旨在从赞助人角度,通过文本分析和与译者刘宇昆访谈求证,看该译文性别内容的英译,看译者如何与出版社代表编辑丽兹和作者刘慈欣沟通合作,从而达到翻译群落中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