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和"书先生"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李白的作文。我正不知道该怎么写,《李白传》这位"书先生"像听到了我的烦恼似的,从书桌里跳了出来,跳到我面前,冲我说:"你好啊"。我们一起谈了起来,谈李白的诗、李白的朋友、李白的亲人……我们无所不谈,他把我拉进了知识的海洋,和我一同快乐地畅游。当我的眼前还浮现着李白的生平时,"书先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跳回了书桌里,笑着冲我做鬼脸。我既感激又惊奇地看着他,然后拿起笔,写出了  相似文献   

2.
望李白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酒,诗,此外无他。有多少次,李白披着月色,把一坛又一坛或清或浊的美酒酿成万古流芳的诗篇。从开元到天宝,他路过盛唐,可偌大的帝都竟容不下一个才华绝代的李白——于是李白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安和洛阳的繁华再留不住他的心,人间天地小而壶中日月长,李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相看两不厌     
我一直很想借用李白的一句名诗来表达我对语文和我的学生的热爱。那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钟情敬亭山,视如高山知音,可抒衷情。我孤独还是快乐,唯有语文  相似文献   

4.
莫相忘     
正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到过的地方,怎能没有故事?相传,汪伦邀约李白泛舟桃花潭,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终究要告别汪伦,泛舟而去。诗的前两行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再写送行者。"乘舟"表明是循着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小船即将出发之时。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站在小船上即将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山水诗境界开阔,飘逸流转.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李白独特的取象方式.借鉴影视镜头理论来看,李白的山水诗常常使用"移动镜头"和"长镜头"取象,因而山水景物富于动感、完整连贯,并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为主而山水为从,无限风景眼前流过;"以我观群动,以动开万境".王世贞所言"太白佳境"恰是运用"长镜头"和"移动镜头"取象法所产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黄鹤楼下。夕阳浮在江上,把江水照得一片通红。秋风瑟瑟,吹动起两人的发梢。"你又要走了。"李白平静地说,但眼里流露出了不舍。夕阳把他的脸照得有些发黑。"我还会回来的……"孟浩然拍了拍李白的肩膀。李白闭上了眼睛。明明是百花齐放、芳满人间的三月,为何要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选择离别呢?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离开长安,去往扬州……  相似文献   

7.
梦想之旅     
从小我就喜欢唐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吟着李白的诗,心就随着这位谪仙人神游于青山绿水之间了。于是,循着李白的足迹,抱着踏遍青山、览尽美景的美好愿望,我选择了旅游专业。一门门的理论课,把我从"蜀道"上拉下来,把我从"青冥"中唤醒。什么是旅游?旅游就是人们为了  相似文献   

8.
李白《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中的"卷"字各家解释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说:1.曲谢卫平主编《大学语文》(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可:却。卷:曲。豪:放纵。有智慧的人受压抑,而愚蠢的人得以放肆,因此世俗的人将我看得比鸿毛还轻。"《李白诗选注》编选组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可,却。卷,曲。这里指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豪,骄横。"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古代诗歌选(初稿)》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人每提及此总会冠之以"消极"二字。细细品来,其实不然。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一种物我交融所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对注重生命过程而非结果的诠释。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喜欢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癣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相似文献   

11.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使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之中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的诗,则使我们颇感  相似文献   

12.
绝响李白     
<正>唐名贤李白,是我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以前读他的诗歌,都为他飘逸高蹈的仙气所折服。我甚至想写篇《李白不是人》的文章来表达一下我对他的崇敬之情。纵观古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我看"不是人"的称呼也只有在名贤李白身上才能成为褒义,成为绝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僭越享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和他争。王侯将相曾经风光,琼楼华宇几度秋凉,那些奢华不可一世而可笑的五陵豪杰墓啊,最后都锄作了万顷耕田,那些曾经梦想升入天堂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要"重感情",笔者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要"重感情"。现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感情"的应用谈以下几点感悟:要读懂作者的"感情",把握其特定环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的梦境真是诗人做的"梦"吗?为何梦醒却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  相似文献   

14.
闻兹 《教师博览》2011,(7):10-10
有人感慨地说起一道考题,要求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诗句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并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有同姓名人物李白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那个答题误指了此公?似乎也不是。何以不给分?无非是因为标准答案只有两个字,答卷上却有三个字。我疑心这种试题由电脑改卷,  相似文献   

15.
正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一直是一个公案。古人的观点,一种说法,李白的诗与崔颢的诗之间是"敌"(彼此相当),也有人的说法认为李白的诗"短气"(《艺圃撷余》),也有人说崔颢的诗歌"格胜"而李白的"调胜"。总之,古人大多喜欢只提出结论,不太注重论证,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是"印象"主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17.
历来研究李白的学者,或对李白功夫置之不论;或一带而过,不作深究。而常人之于李白功夫这一观念,往往是印象式获取,未免武断,或推至有唐一代剑术第二的位置;或以为其捆风,予以谤嗤。尚未有较为系统地剖解。本系列论文对有关李白功夫的材料进行全面梳理,旨在探求李白是功夫高手的可能性元素。这虽非李白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可填补李白研究的一项空白;又或可完成大众对李白功夫印象式观念的纠偏。本篇是李白功夫系列论文的第一篇,通过对李白"两"位师父的探讨,以及其与两位师父事实上的关系,来分析其是功夫高手的可能性元素。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很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文章传世,万古留名,而他们生前,偶尔也难免恃才放旷,自夸海口。孟子曾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谢灵运尝云:"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李白有言:"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杜甫曾云:"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相似文献   

19.
望李白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 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酒,诗,此外无他.有多少次,李白披着月色,把一坛又一坛或清或浊的美酒酿成万古流芳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李白交游"五陵豪"是在一系列投谒失败后另辟蹊径继续寻求进身之阶的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个问题,从"五陵豪"的特殊身份、李白当时所作的游侠诗及李白对"五陵豪"的真实态度中可以得到说明。李白交游"五陵豪"而终遭"北门厄",之后满怀悲愤离开了长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