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亚洲足球赛,我去年才有机会来到饱经战火的黎巴嫩,认识一下弹痕累累的贝鲁特,近距离地窥视一回“战争”。  相似文献   

2.
黎以边境     
因为亚洲足球赛,我去年才有机会来到饱经战火的黎巴嫩,认识一下弹痕累累的贝鲁特,近距离地窥视一回“战争”。 去黎巴嫩:最好带上防弹背心   拿到去黎巴嫩的签证,已经是国庆节之后了。差不多 20天前,就去办了,但没想到如此之难,来回折腾了好几次。办签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么多年,就没有什么人去黎巴嫩。那儿的内战停火了,但黎以边境什么时候也没有消停过。   其实,还未启程,我们在北京就感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10月 7日,黎以边境发生了自 5月 2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以来,最为严重的冲突和交火。黎巴嫩真主党游击…  相似文献   

3.
远林 《中国新闻周刊》2006,(31):16-16,18
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早晨5时(北京时间下午l点),黎以停火时间到来。持续近5个星期的战火暂时停息。 在这场冲突中,有近1150名黎巴嫩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以色列方面也有155人丧生。  相似文献   

4.
中东险些燃战火贝鲁特上空再次响起防空警报——以色列的导弹击中了城市供电站,整个城区陷入一片漆黑。2月7日以色列战斗机的空袭击中了黎巴嫩数座电站,至少造成三十八人受伤,其中七人伤势严重。空袭是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报复性行动。此前,以在黎南部的“安全区”内连续两次遭到真主党游击队的袭击,先后有四名士兵被打死,另有七人受伤。这次空袭后,真主党立即釆取报复袭击以军,再次造成了以军一死一伤。此次空袭是自去年6月以来以军又一  相似文献   

5.
力拔出兮气盖世乃当年之威时不利兮可奈何是今日之叹请看——以色列前国防部长阿奈尔·沙龙,曾经是以色列政坛和中东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由于参与指挥了多次“胜利”的战役,更由于“成功”地策划和指挥了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战争,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赶了出去,而扬“名”于世,被某些人看成是“英雄”,称为常胜将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沙龙因黎巴嫩战争大扬其名,也由于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而丢官。为图谋“东山再起”,他抓住美国《时代》用刊一篇针对他的文章,打起官司来。“不幸”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1日上午9时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北部上空一架军用直升飞机突然爆炸起火,飞机带着火光和黑烟,缓缓下降在附近的一个军用机场。这架飞机上乘坐着黎巴嫩总理卡拉米和内政部长阿卜杜勒,以及其他随行人员,共15人。据说,卡拉米总理的座椅后面有人事先安装了炸弹。“卡拉米总理遇难身亡”,噩耗传开,首都人惊呆了,北方和南方的人民惊呆了,黎巴嫩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我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道,“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时日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游戏的少年。”哈里里之死。打破了黎巴嫩表面的平静.使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正逐步解决的黎巴嫩难题愈发复杂。  相似文献   

8.
“我不去想自己可能丧失生命,因为最重要是采访新闻。”“这是一种信念。我认为战地记者重要,因为可令人明白战争的问题。……我们就象一个信差,在当事人之间奔走,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对事情如何反应及局势发展。”歌利特·碧嘉文(Ms Colette Braeckman)1991年2月正身处于战火边缘的耶路撒冷,她接受香港《明报》长途电话访问,讲述当战地记者的感受。她是比利时一份报纸《Le Soir》(意思是晚间)的记者,自1973年起,曾到黎巴嫩,阿富汗、尼加拉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把传播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归因为战争、经济、社会等客观原因。的确,美国本土远离战火、经济发达,使得学者能够潜心研究创造,而欧洲战争动荡、纳粹迫害导致一大批欧洲学者逃避战火来到美国这个当时算是“宁静的港湾”。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中的两个人——拉扎斯菲尔德和勒温均是逃亡到美国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0.
鲁婉卓 《今传媒》2023,(8):104-107
漫画《故宫回声》依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故宫人为使国宝免于战火,克服重重阻碍,携文物南迁的历史故事。本文以漫画《故宫回声》中的故事为基础,结合历史发展路径,着重讲述故宫人携一万余箱文物于战火中颠沛流离,逐渐强化的“视国宝如生命”的典守精神,以此还原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使读者感受漫画《故宫回声》中所传达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黎巴嫩自从1975年发生内战以来,成为国际新闻界注意的焦点,对它的报道不计其数。今年1月6日,科威特《火炬报》周末版刊登的新闻特写《贝鲁特:每条街都有悲伤的故事》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别具一格。这篇特写篇幅虽短,不过八百来字,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黎巴嫩错综复杂的教派冲突与奇特的经济繁荣景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黎巴嫩的社会现实。这篇新闻特写构思巧妙。作者以烈士广场上枪战现场的描写开始,写出了黎巴嫩战乱景象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儿真成了烈士广场”。然后眼光一转,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葛拉斯,最近在柏林出版新书《螃蟹走路》,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段悲惨的历史。该书描述那时德国人为逃避战火,踏上名为“古斯塔夫”的轮船,但不幸遭苏  相似文献   

13.
有人将我国的“新闻人”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从战火年代过来的“老革命”,现在他们已经退离了岗位,第二代是“文革”期间进入媒体的“工农兵”,也已大部退居二线;第三代是改革时期分配到媒体的“大学生”,他们正担当媒体的主力军。与先辈们相比,第三代“新闻人”有一些突出的优点,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突破,文化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当然,他们也普遍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评析一下,倒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把传播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归因为战争、经济、社会等客观原因.的确,美国本土远离战火、经济发达,使得学者能够潜心研究创造,而欧洲战争动荡、纳粹迫害导致一大批欧洲学者逃避战火来到美国这个当时算是“宁静的港湾”.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中的两个人——拉扎新菲尔德和勒温均是逃亡到美国的犹太人.而且由于战争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战争、制造舆论打击对手自信、瓦解敌方阵营等现实需求,也刺激了人们对于传播学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艺 《新闻知识》2004,(4):8-10
2003年,似乎是一个多事之年。世界仍不太平,战火依然继续。“ 9·11”事件后国际反恐形势如火如荼。伊拉克战争、萨达姆被俘、伊拉克重建是国际形势的主线。国内则有令人谈之色变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这中间还发生了无数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插曲。其中之一,就是香港娱乐圈内为内地人熟知的数位知名人士的离世;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参加对阿拉伯地区的委任统治,将奥斯曼帝国阿拉伯领地划分为十几个国家的是英国和法国。法国得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安排了两个国家。英国人得到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和巴勒斯坦,但英国人没有按照阿拉伯上层(哈希姆王朝)的意愿帮助阿拉伯人建立统一的大王国,而且将其分割成了10来个小国,其中包括伊拉克。更有甚者,英国人还采取了鼓励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家园”的政策,启动了以色列建国进程。这是阿拉伯人不愿意接受的。美国当时的口号是“民族自决”,当然也包括犹太人的自决。但在阿拉伯人眼里,美国人比英国人和法国人要好一些,他们对美国人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他是当年为毛主席拍照的专职摄影记者;他是历经生命之险、硝烟战火,至今仍健在的著名摄影家;他是“时刻听从党召唤”、“越是艰险越向前”那样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中的翘楚,新一代新闻人的楷模。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我刊特别推出——  相似文献   

19.
在黎巴嫩担任记者时,我经历过战地采访报道的种种危险和艰辛,但最令我感到兴奋和难忘的,莫过于参加几次国际性会议的战役性报道。报道国际性会议与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采访一样,需要胆识、敏锐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调动你的全身感官,像不停运转的雷达一样,去捕捉每一个信息。一旦发现目标,就得穷追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现场与细节1988年9月,我奉命前往日内瓦,参加两伊停战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二战离我们虽已远去近半个世纪,但那纷纭的战火硝烟和几千万人的流血牺牲,仍常使人们“往事心惊泪欲潸”。环顾今日之世界,和平、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善良的人们更应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