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儿童画创作"混搭"的形态多样性、意象本土性、体验自由性的特点,在充分挖掘儿童画创作的实践价值基础上,通过探究民族元素的时尚混搭表达方法、创作策略以及表现形式,给出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创作的4条新路径,即打通混搭通道,凸显意与型的融合度: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相似文献   

2.
黄先敏 《广西教育》2013,(15):126-127
运用语境理论分析中英混搭与语境的适切性,探讨如何使中英混搭取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语境理论分析中英混搭与语境的适切性,探讨如何使中英混搭取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对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及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性软件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最后引入混搭的理念,旨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基础上构建适于网络学习者的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社会性软件混搭可以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同时让网络学习者感受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5.
闰超超 《文教资料》2012,(15):64-65
20世纪50年代,街头文化以与主流文化对立的姿态出现,如今却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时尚文化。街头文化中的涂鸦、街舞、说唱乐、打碟,以及街头青年不羁、松垮、张扬的个性,与主流相异的特有着装风格对整个社会的服饰风格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街头青年的嘻哈服饰风格与涂鸦艺术对混搭服饰风格的影响日益凸显。在街头文化走向国际化与时尚前沿之时,混搭服饰风格也以其"混搭"特色席卷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汉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扩张和形体演变过程,期间汉字混搭现象时有发生。汉字混搭存在多种类型,从通假字、假借字到现在的网络词语都属于汉字混搭。汉字混搭现象表明,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趋势,汉字个体会逐渐脱离原来的本义,只作为一种文字符号,通过混搭构词为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7.
Easy Hot     
如今,运动鞋的概念早已走出了简单的运动领域,在更加广阔的潮流时尚圈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一席。混搭风的盛行也给了运动鞋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强混搭单品的桂冠非它莫属。用运动鞋搭配出或跃动、或学院、或帅气、或乖巧的风格,运动鞋混搭新霸主之争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8.
订正与作文是什么关系?非“混搭”而是“标配”。但是,实际作文教学中,将订正与作文的关系视为“混搭”的却大有人在。笔者认为,实现作文“标配”订正,需要在强化学生的“成品”意识、培养学生的订正习惯、教会学生作文订正方法、改革作文教学常规上做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miji 《音乐世界》2010,(8):136-139
有没有那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不经意的灵感元素混搭出自己完全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经历?一定有过吧。当今的混搭风潮绝对不再单指服装界,不同领域都繁衍出了适用于他们自己的混搭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电脑打印通知书快速、便捷、普及的今天,陕西师大连续7年坚持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的确显得"异类""落后".但正是这份现代与传统的巨大落差,才赢得网友称赞与期待. 对学生来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份人生转折的通行证;对大学来说,它是展示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风貌的一个平台.这几年大学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个性化、人性化设计与办学理念契合,比如,上海财大曾把通知书设计成"存折",北京大学曾随信附上"北大英雄"游戏光盘等,复旦大学的"卡通卖萌体"、南京大学的"古典诗词混搭体"等.  相似文献   

11.
卢聪勇 《成才之路》2021,(15):128-129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诗演绎,以画配诗,以诗解诗,以声配诗,尝试作诗,让学生得其趣而领其味,科学记诵古诗词,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3.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5.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者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狭隘之嫌,却也深合我国古代的论诗传统,对清代诗词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与包括散文在内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语言的根本性特征不是它的语词的精美或词语搭配的"最好",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意味"的超越。因而,现代汉诗语言的本质性特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练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属性,而是变异性、写意性和跳跃性。这是诗歌的特殊体式所决定的。变异性来自于对现有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写意性导源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跳跃性则归功于对外在联系或叙事过程的拆除。  相似文献   

20.
清代西域诗蔚然大观、影响深远,成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流派,是清诗苑中独具风韵的奇花异卉.诗中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光、民族色彩、民俗风味、文化情调.清西域诗彰显了清人积极开朗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内心世界的拓展,扩展了清诗的境界.但囿于诸多困境,清西域诗研究的程度与其在清诗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此文对清西域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继而加以整理与归纳并对清西域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