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曼海姆的世代理论,本文研究认为,中国新闻业存在着“改革开放一代”与“数字一代”的代际差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现实世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独有世代样态。“改革开放一代”中存在一个相当“主动”的“世代单元”,调查性报道赋予他们独特的历史标记。而“数字一代”更多以“日常记者”的世代样态存在。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居中层次记者的缺失,导致新闻机构中坚力量的不足以及编辑部代际冲突的日常化。本研究说明,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曼海姆的世代理论对分析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仍具有持续的价值,但在关键前提和分析框架上需要扩展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创业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有人将他们说成垮掉和自私的一代。当70后的前辈们逐渐老去,而身为80和90的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做一些事情来回击社会对我们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有83.1%的职工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半数为“80后”职工。据记者调查,随着“80后”一代逐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下班沉默症在“80后”职工中呈现蔓延态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由于互联网传播代际差异,两者在接受行为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互联网传播代际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知识沟、媒介素养、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的交流,帮助年长一代树立正确互联网传播观念,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光需要青年一代的信息反哺,更需要信息传播平台与媒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观察类真人秀将个体本属于“后台”的日常生活搬上“前台”展演,建构了透视现代社会两性关系与代际差异的影像文本。节目以性别作为内容基点,通过赋形社会生活中的两性话语与性别意识形态,映射了女性支离的生存状态。观察类真人秀还为代际间差异化的价值观提供了表达的媒介空间,进而以亲子两代的间接式互动为手段,做出了弥合代际鸿沟的积极尝试。藉由对现代人婚恋焦虑的刻意强调,节目转移了大众对阶层差异的关注,通过激发共情的劝慰机制,观察类真人秀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社会中情感的失序,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6)
小记者也能写出『大参考』文/扬捷一代伟人去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的最卓越的领导人邓小平在一位地方小报小记者写的“内参”上极为重要的批示:“请国务院检查。天天讲缺人,有人不能、不会用,为什么?是谁的责任?如何纠正?需要...  相似文献   

8.
《出版发行研究》1998,(6):60-60
第五代人是最有争议的一代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五花八门:“自私的一代”、“无所谓的一代”、“垮酷的一代”、“无根的一代”、“享乐的一代”、“实惠的一代”……  相似文献   

9.
诚如作者所说,“任何理论的最初冲动总是由现实生活提供的。”代际关系作为一种理论研究角度,完全是来自于现实的需要。虽然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代际差异,但在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相当长时间内,除了社会系统某一变量处在突变点上,相应领域  相似文献   

10.
调查     
《中国新闻周刊》2014,(43):10-10
《中国新闻周刊》第684期封面报道“80后独生父母调查”。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自己不够成熟;也有人充满期待,因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时期出生的"80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有人称其为"充满希望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亦有人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 "麻烦的一代".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或者相继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 "80后"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如今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将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禹薇 《声屏世界》2009,(1):45-46
“雷人的造型,简单的剧情,烦人的广告,惊人的收视”——有人用这四个短语来形容湖南卫视与响巢国际联手打造的职场励志喜剧《丑女无敌》第一季(以下简称《丑》剧),即中国版《丑女贝蒂》。该剧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名叫“林无敌”的相貌丑陋的女孩在职场一步步打拼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不少观众用“雷”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评价剧中演员夸张到近似闹剧的表演方式,意指看后被击倒了。然而《丑》剧却在网友的一片“雷”声中,  相似文献   

13.
先国 《新闻记者》2005,(8):60-60
《新闻职场入门》最近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后首部将新闻业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介绍给读者的著作”(陈力丹语)。如今,一方面是愿意从业新闻的青年学子众多,新闻职场求职者如潮,另一方面却是媒体仍在惊呼“缺乏人才”“急需  相似文献   

14.
周青 《重庆档案》2006,(5):12-14
一、人文精神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什么是人文精神?搞清这个概念是建设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但这个概念也许就如什么是文化一样,有太多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普遍表现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按照这样的理解,人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表述有很多种,有人认为是“包容与开放,刚毅与豪爽,美丽与时尚(苟欣文教授语)”,有人认为是“忠实诚信,吃苦奋进,不甘落后”(王重举教授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表述有一个起点就是人,是围绕人的活动而言的,它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细节? 前两年有一本《细节决定成败》的书卖得很火,这本被年轻白领们视作职场进阶宝典的书所讲的细节,跟我们要讲的细节并不搭界;而我们要说的细节更靠近“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的细致描述的最小组成部分”一说。  相似文献   

16.
美国电影《小丑》讲述了主角亚瑟遭遇家庭虐待、职场欺凌和社会轻视后精神崩溃,从隐忍、卑微的无名受害者转变为“DC宇宙”经典反派角色--小丑的故事。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角度,分析亚瑟的自我防御机制及其人格转变后自我毁灭的过程,探求亚瑟人格转变的影响因素和非偶然性,以及身份差异的社会环境下“边缘人”的生存思考。通过亚瑟的人格转变,引发社会对阶级、身份差异的反思,表达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探究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丁晓娟 《大观周刊》2012,(30):207-207
“纯净水”“达人” “灌水” “槑” “菜鸟” “”等网络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口语和作文中,这些求新猎异、天马行空的词语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费解。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还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还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当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呢?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全盘接收?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网络语言,更应该掌握中学生心理,从而对网络语言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琼 《今传媒》2014,(5):39-41
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通过这次在西安市所做的网络用语的调查,笔者发现两代人(子女代和父母代)之间的网络利用程度及网络词语的使用量已经显现出了代际差异:子女一代网络利用程度高于父母一代,网络词语的使用量也高于父母一代。另外,其他的社会因素,例如性别,男性使用的高频网络词语更多詈语;但男女性别的网络词语使用量没有明显差异。父母一代,在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网络词语的使用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年龄是影响网络用语的最显著的因素,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对网络用语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