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在《青年记者》发表的《新闻领域弄虚作假现象探析》,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三等奖。责任编辑来电话让谈体会,我欣然接受。作为一名从业近30年的老新闻工作者,获中国新闻奖不是第一次,但是,新闻论文获奖却是第一次。我由衷地感谢《青年记者》给我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我在新闻领域探索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暖花开季节,我去日本探亲,随身带的一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原驻日记者苏海河送我的《回眸东京》,苏海河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在日本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常驻记者35周年而编辑的这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全书分《追昔篇》、《渊源篇》、《专访篇》、《经济篇》、《社会篇》、《人情篇》、《揽胜篇》、《史览篇》,55篇文章出自48位记者之手,共26万字。第一批中国记者7人,是根据中日双方在北京和东京两地互设廖承志、高碕贸易办事处和互换…  相似文献   

7.
我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工作不足一年,正式当记者从事采访还不够半年。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我把我几个月工作中的体会。归结为一句话:痛苦多于收获。想不到分社领导对这句话产生了兴趣,让我给《新闻业务》写点东西,题目就叫《“痛苦”也是提高》。好在平时草草写了些日记,在此选几篇,与新记者交流,向老记者请教。×月×日采访了一天,累得我精疲力竭,心里颇有点不高兴。本来,在决定采访这个文明村时,已收集了不少资料,我想,进一步采访要做的工作无非是了  相似文献   

8.
当兵6年,第一次与《军事记者》亲密接触缘于参加军报第12期新闻函授。回昧与她共度的那段美好时光,也是我警营生活中最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董强 《军事记者》2006,(2):64-64
初搞新闻报道的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读书看报和新闻写作上,然而,我的付出却令人失望,寄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无一变成铅字。夜阑人静之时,倚桌而坐,随手翻开前辈留下的几摞军报合订本、《新闻与成才》和《军事记者》杂志。其中一本《军事记者》杂志的扉页上一行醒目的钢笔字映入我的眼帘:梦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实现。我仔细琢磨这句话的含义,深深体会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前辈留给我的指路明灯。欣喜之余,我细细地从《军事记者》杂志和军报合订本的文章中汲取营养,逐渐地,先前写稿、投稿、盼稿见报的激情又一次撞击着我的情怀。半…  相似文献   

10.
决定让我和关艳玲承担《东北虎》特刊的采访任务时,我和艳玲到报社才半年,刚刚摘了见习记者的帽子。第一次参与策划、第一次出差,当时我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是激动。搜集东北虎的资料,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网上的文章和研究资料、图书馆相关书籍甚至是民间的小传说,统统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生报》要办成全国监狱系统第一流的报纸。”这是记者采访最近被评为主任记者的浙江新生报总编辑汪宗保时,他的开场白。他的话并非狂言。在1989年的全国新生报首届综合评比中,《浙江新生报》就以其内容和版面的不同凡响而获一等奖。 1987年的《中国报刊报》(《新闻出版报》的前身)曾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办给罪犯看的报纸——新生报》,第一次向广大读者介绍了这张鲜为人  相似文献   

12.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3.
初次订阅《军事记者》是2006年8月,一次闲暇之余,在翻阅《解放军报》时无意间看到了第547期《军事记者》的目录,瞬间我就被那些标题吸引住了。于是,我便与《军事记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0月1日,我国笫一张以反映人民代表意愿为宗旨的报纸——《人民代表报》,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办下创刊了,它的创办,开辟了一条联系人民代表的新渠道,成为我国报苑中独具特色的一枝花。半年过去了,《人民代表报》的情况怎样?正值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之际,我们采访了来京参加大会报道工作的该报副总编辑卜颖。记者:你们这份以人民代表为主体的报纸,在全国还是第一份,山西省人大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往往是不容易的,是吧? 卜:我们在刚刚创办《人民代表报》时,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可以说,这株幼苗的破土而出,却是必然的。记者:你们为什么要创办这张报纸呢? 卜:创办这张报纸,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1988年,我国人大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16.
《传媒》1999,(1)
1999年3月刚过,四十一岁的张建星出任《天津日报》总编辑。他对报社全体职工说:该给我的,天津日报都给我了。现在到了该我回报的时候了!此话不假。1983年张建星在天津师大毕业后分至《天津日报》工业部作记者。一年半后,他被破格提为记者部主任,当时二十六岁。三十岁成为报社编委会委员。这之后破格为主任记者,再破格为高级记者,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是两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所有这些成就都在三  相似文献   

17.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采访     
1982年秋天的一个上清早,我在铁道部机关的大楼前踌躇徘徊.开始了我第一次采访。我是这年八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的。报到前,我参加了《萌芽》在烟台举办的笔会。这是《萌芽》复刊后举行的第一次笔会。  相似文献   

19.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读《苏秦以连横说秦》了。第一次是上中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古文观止》中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二次是参加工作以后,自己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一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