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欢 《大观周刊》2012,(41):122-122
养老制度向来是中国人最脆弱也最敏感的神经之一。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现行社保制度的“劫贫济富”效果》一文(下称“FT文”),文章称,“社保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改善人们——尤其是那些穷人的境况,但当这个政策推行之后,它却似乎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让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公务员凭什么不交养老保险,却能领取高额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是在“劫贫济富”吗?后一代的养老保险还有保证吗?  相似文献   

2.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3.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4.
看到《出版工作》1986年第四期柳凤运的《<新法编排汉语词典>是一部侵权词典》一文,有些意见也想谈谈。所谓“新法编排”,其实就是按同词尾(或称“逆序”“倒序”)编排的方法,就方法本身而论,并无多大优越便利之点,只不过对诗歌作者多一押韵参考用途。这种编排方法也不是什么新的创造,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等  相似文献   

5.
光明 《新闻三昧》2005,(8):54-54
6月5日上海《解放日报》5版《枫泾南镇旅游规划撩开面纱》一,称原居住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我国一代围棋国手顾水如“熔中日棋理于一炉,在当时中国围棋界享有极高声誉”。笔以为,作在这里用错了“熔”字,应是“融”。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一时掀起了“晋商纸贵”。然而今古晋商已不是一个概念。历史的轨迹并不一定是顺延发展的,就像“本不愿意作生意”的乔致庸却成为一代晋商的领袖,他的商人操守与各般见识,今日以掘煤著称的晋商又有多少人读懂?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虽然招远政府官员承认,他们的粉丝确实出了问题,也关闭了上百家不合格的粉丝厂,但《每周质量报告》却在事隔两月后,重返招远拍了一期“正面的”节目  相似文献   

9.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元末罗宗信早在《中原音韵序》里说过:“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清末民初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里也说:“凡一代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今年第七期刊登了温风同志的《真的“不断”吗?》一文。作者认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开幕式的掌声》在描写会场气氛时用“不断”一词不妥:如果掌声真的不断,怎么能作报告和听报告?于是,作者断定“不断”这个说法即使“不是套话”,至少也算是“过头话”。对此,我不敢苟同。“不断”是合成词,其意义不等于几个词  相似文献   

11.
吕希华 《军事记者》2011,(11):62-62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办出版社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欺读者”。不欺读者,是出版界的公德,也是办好出版社的秘诀——以自己的不欺读者的出版物,去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求得出版社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有远见的出版家讲究“以质量求生存”。然而,当今的某些出版社,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内容提要、征订广告、书的封面封底,以眩惑诱人的文字,明目张胆地欺骗读者。例如:某文艺出版社把盗自台湾天一版的艳情小说吹嘘为“皇室孤本”;某出版社从吴楚材的《古文观止》抽出几十篇来标榜着《古文观止小学生读本》出售;某出版社竟然编造“毛泽东测姓论胜负”、“刘少奇测天掀工潮”、“周恩来测万解危难”……之类的荒谬传闻,为他们出版的《生活中测字术》作广告;某大学出版社为了宣传《十二生肖查命方》,竟然说:“1993年是鸡年,鸡被  相似文献   

13.
目前,把一本杂志办得雅俗共赏简直难上加难,丰富的社会层面决不能由一本容易有限的杂志所涵盖,于是一本与读者相融合“白领杂志”诞生了.《时尚》走向市场有人称《时尚》是贵族杂志,创办《时尚》的人却喜欢称自己的杂志为“白领杂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档案界的《档案法》“软法”说进行了辨析,《档案法》属于硬法而不是软法.并对形成《档案法》“软法”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管理理念固化助长了对《档案法》作用的不现实期望;企望《档案法》是一部“包罗万象”可“对号入座”的法;学习与研究不足导致《档案法》执法能力的低下;《档案法》立法技术的欠缺.  相似文献   

15.
叶炜是一位在乡土文学领域持续深耕的70后作家。他的长篇新作《还乡记》,通过一位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知识分子——赵寻根的口吻,再发现新时代乡村的现实剧变。他将主人公童年在乡村的生活经历、离开乡村后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和回乡寻根的精神生命史融合在一起,通过个体命运和故乡农村的书写,展现了他对新时代今日之中国乡村现实剧变和精神现象的思考。《还乡记》中,我们看到的既是农村“苦孩子”的童年与70后一代农村人的离乡史,又是“苦孩子”变成城市知识分子即“凤凰男”后的寻根史。作者还通过“伏羲女娲”意象的呈现,找寻70后一代离乡人的精神皈依,并对当下生育观念进行反思。这引发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运动,给我们的乡土文学书写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乡土文学新的未来出路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冷静,但不冷漠──德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弗里德里希访谈饶立华编译德国的《时代》称他为“政治型主持人的纪念碑”,《日报》称他为“德国的可靠和魅力的象征”,《明星》杂志则称他为“德国电视的偶象”。长达40年之久在电视中露面,使汉斯·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成...  相似文献   

17.
《陕西日报》二月十一日第二版《轮奸哑女国法难容》的报道中有“凌晨一时”之称;二月十四日第一版“秦瞭望哨”栏末之内又有“深夜凌晨三时”之称。这样使用“凌晨”一词不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均是:“凌晨”,即指“天快亮的时候”。它与“拂晓”的含义相同,与“黎明”的含义相似(《辞海》注释“黎明”:“天将亮末亮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采地黄者》诗中有一句说:“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据注释:凌晨,即天将亮时;薄暮,  相似文献   

18.
据《新闻晨报》报道: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儿童文学经典——意大利作家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近日推出百年珍藏纪念版。由于发现市场上有众多盗用自己译文的“山寨”版本,该书翻译王干卿日前发表严正声明,称已确认涉嫌侵权的有九个版本,他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自成书流传后历代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有清一代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对《史记》史学价值的肯定”、“对《史记》文学价值之再发掘”、“《史记》编纂学研究的成就”、“《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及“《史记》版本研究的成就”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