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朱光烈先生《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以下简称《泡沫》)一文,认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现存大众传播和现存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乌有(“泡沫”),之后,一些学者写文章、私下议论和会上发言表示不赞成朱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归于消失,还是再获新生?──试论传媒的发展前景兼与朱光烈先生商榷张咏华【编者按】在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北京广播学院的朱光烈先生,向以其忧患之怀与奇崛之论而独树一帜,他的《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给传播业带来什么?》一文,就是一篇惊世骇俗之作...  相似文献   

3.
《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报)是《湖北日报》社下属的大型省级都市日报,1997年元月诞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行突破70万份,广告收入超亿元,其报务成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首先在其科学的定位上,它以市民为对象定位,以都市文化为文化定位,走健康的都市传播之路,从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一、都市报·新型社会文化关系的反映 朱光烈在《我们将化为泡沫》一文中谈及,地域性小乃至社区性小的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角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都市报纸作为地域性传媒,正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我们的社会从农业社…  相似文献   

4.
从《今日黑土地》品牌节目看强化对农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广电系统为“三农”服务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广播电视媒体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做好服务“三农”的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刊》在2005年的《广播电视服务“三农”》(上、下)《对农电视的生存与发展》三期专栏中,集中发表了21篇广电对农传播的文章。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本期专栏,刊发海宁潮·天通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三篇一等奖征文及征文活动综述。  相似文献   

5.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学术期刊创新传播模式,把握传播主动权,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服务提供案例参考。通过分析《机械工程学报》组建的“JME学院”学术平台的传播服务定位与理念,结合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为传播受众提供精准的传播服务活动。通过实践,在传播受众群体中厚植了《机械工程学报》的品牌,积累了私域流量池,在提升期刊传播力、增加专家对期刊黏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成效。学术期刊从事传播服务活动要有明确的定位,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整合现有资源和渠道,对目标群体进行专业性分析,树立“用户思维”,创新传播服务活动,助力学术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7.
曹漪 《视听界》2013,(5):116-117
电视节目形态正在发生裂变和渗透,形式、语体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采取了边走边说的形式,或以脱口秀的方式来评说新闻。在一些社教类和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主持人借用表演元素,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智力快车》、河北卫视的《家政女皇》等。主持人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而是展现出了各种主持风格和表现方式,有的主持人甚至在节目中临时化为某一角色,运用表演元素创造生动的传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表演”不等于“表演元素”,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表演是全称概念,指一种艺术创作方式;表演元素是指形成表演的不同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定作用,播音主持借鉴、使用的应当是表演元素,而不是表演。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7,(9):6-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整《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 4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进行了调整。主要变化体现在第一部分目录内容中:一是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表述更准确,把“移动互联网”包含到公共互联网范畴中,在原有“计算机用户”的基础上。新增加“手机用户”这个服务对象;二是明确了“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概念,指出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相似文献   

9.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重大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活动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等气象保障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传播是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重要宣传窗口,本文以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案例,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媒体在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传播策略,从而对未来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媒体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摘     
平成品牌传播管理机构董事长吴晓波在《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年7月号上旬刊撰文《新媒体时代广告运动的四个新观念》指出,把握新媒体生态时代的系统特征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未来五年中国乃至全球媒体的结构特征;二是敏锐地洞察这个结构的动态趋势。未来五年这个“不断演化的大结构”中,新广告将成为这个“碎片化”时代人们不得不依靠的整合者;广告运动也将利用各种优势创造一个个品牌超限战,以此“为客户带来效益的最大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数字化为趋势,不断演化融合的大时代,只有很好地在观念形态上把握这个不断演化的大结构,我…  相似文献   

11.
在一篇名为《房产价格:将要破裂的泡沫?》报告中,华尔街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将会崩溃,从而损害消费者的财务状况,导致经济“双重”衰退。  相似文献   

12.
“泡沫文化”与编辑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价值法则的泛化 ,在社会文化的孕育和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即“泡沫文化”现象。所谓“泡沫文化”即虚假的、虚幻的文化繁荣现象。具体来讲它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 ,“‘泡沫文化’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颠倒、虚幻影像的无反思的直接反映。”(刘奔 :《从“泡沫经济”到“泡沫文化”》 ,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 3期 )如现实中热衷于附和和赞誉西方发达的技术和“繁荣”的经济 ,忽视甚至有意淡漠对其“泡沫经济”对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影响的探讨和研究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对所谓“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刊5月5日-5月7日于昆明举行的第二届军事新闻论坛,围绕“怎样实现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刘春光的《牢固树立军事新闻传播的效益观》、郭宝山的《提高军事新闻传播的吸引力》、易文华的《军事新闻有效传播与我军软实力建设》、贾永的《精确命中:提高军事宣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孙健的《努力增强广播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获“优秀论文奖”,还有一些论文获“优秀论文提名奖”。本刊将分上下两部分刊发全部论文。  相似文献   

14.
书界采风录     
《文汇报》于10月26日发表《繁茂中的隐忧——警惕“泡沫图书”的泛起》一文,是记者夏震霏、吴兴人同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郝铭鉴与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探讨的话题。 郝铭鉴在同记者谈话中说,这次武汉书市的确琳琅满目,涌现了一批好书。但在曲终人散之后,我却有一些隐忧,那就是在林林总总的书展中,“泡沫  相似文献   

15.
一 2014年12月12日,“多视角跨文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由《外语研究》编辑部、《现代传播》编辑部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主办、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外语界和传媒界的诸多中外专家共同就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袁钺  吴彤 《视听》2023,(4):57-60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线性结构叙事和历史场景还原,刻画了周家三代人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绘就了一幅中国伦理风貌图。在伦理叙事立场之下,该剧展现了亲缘、婚恋以及善恶三种极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伦理关系,让“家本位”的故事内化为“共同体”的情感。《人世间》因其拥有的集体记忆、精神共振和家国情怀,不仅为我国年代剧、家庭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发,更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展现出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7.
于超祎 《今传媒》2022,(7):49-51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代表着中国人祖辈智慧与能力的文物搬到屏幕上,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5分钟的视频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该节目借助微纪录片的形式,注重在内容制作、传播平台、信息服务方面打造特色,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带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竭忠尽智的服务精神,是‘生活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世纪20年代就蜚声中外的新闻出版学家邹韬奋在《生活史话》中这样写道。他无论在主编《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的实践中,还是在创办、主持生活书店的奋斗中,都一直把“发展服务精神”作为三大目标之一。“服务精神”这个谈论了几十年的话题,到本世纪60年代初似乎达到了高峰。但近些年来,出版界中的有些人,营利意识强化了,服务精神淡薄了。因而,重弹服务精神“老调”,并将“生活精神”作为出版界的一种光荣传统继承下来,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