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瑶作为当代台湾文坛上兼具多重身份的高产女作家,其文学生涯熔铸着来自大陆的成长背景和立足台湾的人生经验。她的女性写作视野,或以浪漫的笔触,讴歌美好的爱情和高尚的人性;或以写实的眼睛,观照女性的现实境遇和人生命运;或以女性意识的投射,塑造事业女性的现代形象。孟瑶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台湾社会转型的变动踪迹,更见证着作家对女性世界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和谅解,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王国永 《天中学刊》2002,17(4):86-9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确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外部条件;2.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内在依据;3.美蒋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直接动因;4.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国共曾有两次合作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垦殖移民造成了台湾村落的形成,移民们或以地缘关系、或以血缘关系组成村落。村落自治组织具有机关职能,并订立乡规禁约进行约束,同时还形成了各自的村落信仰。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线索,即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到70年代末以后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再到90年代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试论台湾新文学张桂年台湾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经走完了三个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古代文学步入近代文学;本世纪2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民主潮流进入现代文学;1945年台湾光复,又跨入当代文学。台湾现代文学,亦称新文学。它是在“五...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到70年代形成了包括初等技职教育、中等技职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三部分在内的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改制,现在台湾技职教育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其中高等技职教育占据了绝对主体,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为台湾舆论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作为这一进程的主要策划和促进,其思想,如:审时度势,眼光长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跟时代,注重创新等,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快速、顺利地成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统治台湾50年,为了维护其在台湾的统治和利益,其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50、60年代的“反共复国”、“反攻大陆”政策,到70、80年代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和“三不”政策,再到90年代初的“民主、自由、均富统一中国”的新大陆政策,直至主张“一中一台”,“一国两府”的“两国论”。本主要从上述4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简论中国现代诗的智性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性诗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产物,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诗种。中国现代智性诗经由30年代卞之琳、40年代冯至和九叶诗派、50--7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新诗潮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曾问吾所著《中国经营西域史》是民国期间关于中国历代经营西域,系统研究新疆历代沿革开发的历史经典之作,向为学术界所推崇。但作者曾问吾之生平,由于种种历史因缘,极少为外界所知,有关地方史志之记载,极为简略,或语焉不详,甚至讹错记载。本文根据有关史志资料和曾氏近亲之记述,对曾氏生平事迹及其《中国经营西域史》予以评述,以回应学界之关注。  相似文献   

12.
曾树生是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寒夜》中所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寒夜》问世以来,主人公曾树生倍受争议,同情者有之,责难者有之。文章认为曾树生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时代女性,她离家出走并不是由于追求享受,而是由于长期缺乏爱的滋养和家的温暖,缺乏生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欧洲、大陆、台湾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部罕见的档案。然而大陆对龙应台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这样一个敏感人物及其大胆的言论和无畏的思想,一些研究无法展开。本文不从其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出发,也不局限于男女平等这样的社会学范畴,而是纵观其近30年的写作生涯,以其作品为出发点,试图从其对边缘人的孤独体验这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龙应台的冷眼审视,探索其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曹谨是在中国台湾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迄今学界围绕曹谨的生平事迹、施政措施、修建曹公圳、民本思想、抗英保台和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业已取得较大学术进展。但总体而言,学界对于曹谨的研究仍有深入拓展的学术空间,还需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及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对话,多方挖掘和整理资料,拓宽研究视角,开辟研究新领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闽南语流行歌的歌词从日据时期的初创期开始,就从未能够脱离开汉文言与国语(白话)的影响,这些歌词大多是文言诗歌的旧体形式(如对偶、押韵、长短句)与新文化新思想的结合体,并且大都采用文言、国语(白话)与方言语汇的交杂并用的书写方式.台湾早期的闽南语流行歌对此后台湾文坛的歌词创作有着持续的影响.据此可看出作为中华区域文学的台湾方言文学之源流.  相似文献   

16.
季季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文坛上,是最有希望突破女性写作困境的实力派作家。一方面,她以现实参与精神,关注转型时期的台湾社会与人群,借小说笔墨演绎世态人心变迁,见证人性批判的深度。另一方面,她坚持女性本位的写作立场,以温和、迂回的抗衡方式和宽厚的母性色彩,观照台湾女性的当下生存境遇,通过人生的怀疑与疏离、生命的感念与超越、女性的互助与救赎等角度,传达了自己对女性的悲悯情怀和书写理念。季季对女性写作空间的开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张晓风是二十世纪台湾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台湾散文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晓风的散文,典雅秀气之中带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缺的概叹和对世事无常,尘世纷扰的豁达,在她的文字里,有着她对人生的憧憬,信心和执着。对于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张晓风在自己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也有形而下的经验感悟。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9.
朱天文的小说以写实的写作手法和华丽苍凉的文字反映了台湾文化及文学的变迁。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她的小说中带有眷村的印记。又因所处身份及所处时代变幻的关系,朱天文对自身的眷村情结做出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以自己一生传奇经历写成的传记体式的流浪文学,曾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在她的作品中,撒哈拉沙漠神奇斑斓的自然风光,万水千山长路上的流浪足迹,流浪途中原住居民美好纯真的人性生活,她与荷西美丽感人的异国恋情,无处不充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