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志强 《武当》2005,(9):23-23
凡喜好形意拳的武术界同好们都知道,形意拳的功夫分为三步:即“刚(明)”“柔(暗)”和“化”劲。那么,这三步功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既然形意拳是拳,当然就要在实战技法上去寻根问源,通过演练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形意拳大师李文彬先生很早就明确指出,形意拳在运用中,疾用骤发则为刚(明)劲,也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步功夫;缓动遂发的为柔(暗)劲,这是第二步功夫;不意而发的为化劲, 是形意拳第三步功夫,也是形意拳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3.
形意拳经典拳论有“四象”之 说,四象者,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也。 关于“虎抱头”,有些人认为是 “虎豹头”“抱”是“豹”同音相误,并 指出只有“虎豹头”,才能与“鸡腿。 龙身、熊膀”相提并论,且振振有词: 形意拳象形会意,模仿动物,腿模仿 鸡的腿,身模仿龙的身(龙并不存 在,取其升降起伏、左右旋转),膀模 仿熊的膀,头模仿虎豹的头。此论表 面看来,似乎 正确,其实并 不懂“四象” 之真义,不知 “虎抱头”的 真正含义。 “虎抱 头”是一种动 作形态,即老 虎扑食时的 双爪前伸头前,合围抱头之态。 武术就是仿虎豹…  相似文献   

4.
张峻 《武当》2003,(4):3-4
岳武穆九要论被历代形意拳家奉为精典,从不轻易示人。近来得知赵堡太极拳家手中也秘藏有九要论,作为拳学指导,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武当》2002年第6、7期《形意拳经录》一文,内录有此九要论,然此论与 本人所藏之九要论略有不同,今不揣冒昧,将本人所藏之九要论并注解一同录出,以飨同道。因该文原系手抄,恐字句与各家所藏不同,还望指正是幸。原文中有总论一篇,系后人所撰,今也一并录出,以图全貌耳。  相似文献   

5.
宋宝贵 《精武》2009,(10):15-17
在中华武林,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早已闻名遐迩,而作为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的得意弟子宋世荣先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盘根冲空”与车毅斋先生的“游鼍化险”、刘奇兰先生的“腾龙搜骨”、郭云深先生的“连珠快崩”并称为形意拳四大绝技,因此四人被称作形意拳四大金刚。  相似文献   

6.
关于形意拳与心意拳的关系,有人说是“一字之差”所至,也有人说是郭维汉改“心”为“形”,而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李老农后始有形意拳之说。为此,山西王文清先生借助有关资料,对“形意拳”与“心意拳”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张洪卫 《武当》2007,(1):23-23
三体势是初入形意拳的必修课,也是贯穿形意拳整个拳法的“脊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形意拳每一招势均从三体势变化而来,即万变不离“三体”之能。“三体势”是开启形意门的“金钥匙”,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架。  相似文献   

8.
张洪国 《武当》2010,(3):38-40
戳脚的核心要义为,“手为先锋,脚为主帅”。其手法和腿法在戳脚拳中的地位是,“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这一要义使得戳脚有了“手脚并重,突出用腿”的风格特点,也使得戳脚广为流传,被武林中人誉为“北腿之杰”。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太极拳古典拳论对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结构内容及其来源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拳论来源于形意拳《岳武穆九要论》,其作者并非陈长兴。继而提出,要正确看待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交流现象,对待部分传统太极拳理论不应过于迷信尊奉祖传;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形意拳,已有诸多的文章从各个方面进行过论述。笔者习练形意拳三十余载,现就自身的体会,从鲜有论及的一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略陈管见,敬请方家指正。形意拳以迅猛刚烈见长,在打法上讲究直取快攻。拳谚讲“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除了一个“快”字,自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试想,一个人自身不稳定,脚步踉跄,如何能打击他人?因此,形意拳无论  相似文献   

11.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2.
水火居士 《精武》2008,(4):46-49
考证“九要论”的出处十分重要,从各种版本的“九要论”中求同存并、技沙拾金也十分重要.但更重的是:如何用“九要论”的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科学修习形(心)意拳,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本“九要论”是陈再实先生于1947年在山西省解放战争中。进行“土地改革”时收集到的,后来经过陈再实先生的“三顾茅庐”,由黑龙江省老武术家、名医高式国先生注释。高老注释的“九要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可多见的研究形意拳的理论著作。此文虽是高老即兴之作,但其深厚的国学、医学和武学修养无不体现在字里行间。将形(心)意拳的真谛无私地贡献给了读者。使一大批依此修炼形(心)意拳的习者对“九要论”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一目了然,有所感悟。高老一生悬壹济世,闲暇之余专修武术,寿至百余岁,无疾而终,火化后得舍利五枚。相信读者会从高老注释的“九要论”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李宏  王志强 《武当》2004,(8):25-27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日:“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4.
王宝安 《中华武术》2000,(11):35-35
形意拳动作简单、精炼、朴实、劲力浑厚,有着很强的技击作用。在形意拳中“脚打”之“趟劲”也是与其他拳种显然不同的。尚氏形意拳现今仍保持其独特的“趟劲”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形意拳爱好者和同好们,经常一起探讨研究形意拳劲的“蓄放”是如何习练上身的,这是古今形意拳爱好者一致追寻的形意拳妙谛。这个问题很难用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讲清楚,即使能讲明道理,又只是个人粗浅的理解和体会,待到同好们将“蓄放”劲习练上身,还需要有一个理解消化、习练的过程。而且,最好是请明拳理、功夫深、技艺精、窍要明的老师来指导方可实现。  相似文献   

16.
谈起“嫉妒”二字,人们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或者对之口诛笔伐,或者为之“平反昭雪”,毁之者有之,不屑一论者有之,看如此类,不一而足。人们偶尔谈及嫉妒时.也常常是浅尝辄止,好像嫉妒无需仔细研究,心知肚明之事,无需说破,何必深究,以致嫉妒这一个体心灵之疾逐渐演变成社会风气之疾。对此,人们也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人们与嫉妒有缘结伴,却无缘相“知’。有鉴于此,彭城大学张成杨教授积多年学术之功底,融各学科知识于一炉,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一部系统科学诠释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宏篇专著在学林中脱颖而出,引起学界的…  相似文献   

17.
朱天册 《武当》2006,(1):21-21
形意拳好学、难练。这是众多习练者的一个共同体会。“好学”是指形意拳动作简单,一看就会。“难练”不是指“拳架”,而是指形意拳“拳劲”难找。练剑有“剑诀”,练拳有“诀窍”。道经云:“道真穿不真,修道枉劳神;祖师真诀窍,知窍便成真”。  相似文献   

18.
李文彬  杨维 《武当》2001,(5):25-28
鹰捉的涵义和作用:桩功三体式被视为形意拳特有的静功筑基功夫。而鹰捉则是桩功三体式诸多技法的运用,是形意拳动功筑基功夫,也是对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基本技法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是为了练形意拳打好基础的一趟拳。经云:“起手鹰捉。”正说明锻炼形意的各种拳法都要从它开始,所以人们称为形意之母拳。说“三体式是母式”,“鹰捉是母拳”,两者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钥匙,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八卦太极拳     
旧时武林中,曾传有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点“点”的歌谣,也有的称之为八卦步、太极腰、形意“拳”。这几句老话,可谓高度概括了八卦、太极、形意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及其各自的优长。 然而,号称上三门的八卦、太极、形意拳,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完美无缺的。相比之下,无疑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论身法、步法之灵活性,太极、形意皆不如八卦;论腰  相似文献   

20.
吴宪民 《精武》2010,(3):2-6
我早就觉得,这几年在深、港两地武术界声名鹊起的推广赵氏形意拳的赵宏伟先生,应该是我的一位老朋友赵希凤先生,只是限于音讯不通而无法证实罢了。因为从本刊读者来电,来信介绍的情况看,只有赵希凤的个性符合“擅长形意拳,精通按摩推拿与喜好以武会友,手上论输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