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博客、web2.0与草根狂舞 从2002年起步,博客在中国至今已经有5年的历史.5年间中国的博客规模、博客服务商数量、网民对博客的认知和博客网站自身都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2年,方兴东将博客引入到中国,从此博客作为一支新锐的发展力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05年,博客作为草根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首次显示出自己强大的力量,成功地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江西九江地震事件,使人们对博客传播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商业价值也为各方所重视,博客开始"卖钱"并引发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博客自从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2003年是中国博客发展年,用户达到20万;2004年是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开始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2005年是博客大众化元年,博客开始从精英向所有网民和非网民普及,占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的10%左右;而到了2006年,中国则兴起了官员博客。  相似文献   

4.
张东亚 《今传媒》2007,(4):54-55
博客从2001年在国内落地以来,到2005年"中国博客元年"到来,"全民博客"加上"名人博客"的火热创造了惊人的点击率,博客的发展具备了投放广告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博客被方兴东引入中国开始了博客文化和理念的启蒙,到2006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博客服务,意味着博客已经成为基础性的互联网服务,到现在博客在中国已经与全球同步,实现了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全球博客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博客与微博发展素描博客、微博客都首先发轫于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一系列公共事件推动概念普及,并经由社会创新者的引领最终被广泛应用。博客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2001年至2004年间,随着博客技术的傻瓜化与一系列新闻和政治事件在博客上的独家披露和率先报道,博客走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2007年4月,全球性的博客搜索引  相似文献   

7.
博客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博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显示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  相似文献   

8.
从"博客元年"之争透视中国博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新闻知识》2006,(7):48-50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属于全球网络,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属于博客。博客这个概念在2002年引入中国互联网界,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它是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如今博客以其令人吃惊的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博客文化的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做及表达方式,博客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一.中国博客发展历程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1.0时代拉开序幕,此时博客数量不足1万人。同年12月,闵大洪在《2002年回顾》中,将博客列入中国网络媒体5大…  相似文献   

9.
黄逸秋 《传媒》2007,(11):83-83
自2002年进入中国,博客经历5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性的互联网服务.2007年,在中文博客迎来5周年之际,博客网总裁方兴东认为:博客将迎来大众时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博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了自己的博客生涯.文章着眼于博客网络的研究,关注博客网络的结构以及博客之问的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等角度,选择博客因的博客为对象,对国内IT博客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链理论,探讨博客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分析博客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从博客信息生产者、博客信息消费者、博客信息分解者和黑客4个方面阐述博客信息生态链的影响因素,提出维护和管理博客信息生态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微博在全世界发展迅速,给高校图书馆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借助新浪微博对高校图书馆微博体系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应开设新闻微博、参考咨询微博等微博账号,组成统一的高校图书馆微博体系,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献举 《新闻界》2007,(6):140-141
在博客传播过程中,传统意义上守门人的角色不存在,因此博客网站对博客作者发表的文字图片的控制能力较弱,其在博客侵权事件中只起着间接作用.但博客网站应履行提示、监管、协助、权利救济等义务,否则会导致与博客作者共同侵权,因此而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博客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在对博客概念及精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学专业博客网站,同时论述图书馆创建博客网站的可行性,阐明了博客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博客作为竞争情报信息源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指出博客作为竞争情报信息源存在风险性,并从博客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博客内容涉及的广泛性、博客身份的复杂性及博客发布的目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进而,从博客的可信度、博客内容的可信度、博客作为信息源信息加工的风险性三个角度对博客作为信息源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整理分析我国博客研究的文献,分析我国博客研究的发展、主题内容和学科分布的情况,总结我国博客研究的特点,为博客和博客研究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Blog feed search aims to identify a blog feed of recurring interest to users on a given topic. A blog feed, the retrieval unit for blog feed search, comprises blog posts of diverse topics. This topical diversity of blog feeds often causes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of blog feed search.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approaches based on passage retrieval, widely regarded as effective to handle topical diversity at document level in ad-hoc retrieval. We define the global and local evidence for blog feed search,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document-level and passage-level evidence for passage retrieval, respectively, and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blog feed search, in terms of both initial retrieval and pseudo-relevance feedback. For initial retrieval, we propose a retrieval framework to integrate global evidence with local evidence. For pseudo-relevance feedback, we gather feedback information from the local evidence of the top K ranked blog feeds to capture divers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 given topic.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approaches using local evidence consistently and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 traditional ones.  相似文献   

18.
杨敏  马建玲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1):138-137
首先对科学博客的概念、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其次,调研国内外科学博客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着重分析针对科学博客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方法。最后,结合科学博客实际应用情况,系统分析科学博客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博客圈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文博客圈为考察对象,揭示博客圈的特征和演化机制。基于博客圈的共同用户关系构建博客圈间的复杂网络,并探讨其度分布情况。最后提出一个博客圈间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以此模型所模拟的结果与实证结果吻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探析了基于网络博客的知识博客———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图书馆界博客的应用现状,并就图书馆创建博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