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下篇先论述民众的农事诗《七月》。《七月》描绘了周代农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展现了周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画卷。它与本文上篇所述的农业史诗和贵族的农事诗一起,使周代的叙事性农业文学盛况空前。周代田国政治文学和田园抒情文学均已初露端倪,尤其是农民对赋税和王事的抗议之声和田园理想国概念──乐土乐国观念的提出,对后世的农业文学有一定影响。周代之所以成为叙事性农业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由农业生产第一次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主题、农业诗歌的神话、宗教语境和原始文学团有的模仿性写实性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反映着周代社会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各方面意识形态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经>中的农事诗反映周人在农事中所确认的天人关系,宴饮诗体现周代社会结构的根本精神原则,战争诗蕴含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婚恋诗征显礼、俗对峙与传承的历史动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史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要领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我诗本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徒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放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啄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这些诗歌是农事诗,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农事诗最早出现于《诗经》,此后千余年罕见农事诗。很多文人受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鄙视农事及其劳动者。直至魏晋陶渊明,他歌咏农村的风貌,描写农民的艰苦生活,以自我躬耕实践、情感体验表达了对农业的热爱与重视,其农事诗的历史地位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诗经》中的农事诗词语的研究来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从而反映出周代的经济基础状况和物质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9.
《黔诗纪略》中的农事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明代贵州农业生产状况和生产水平的艺术表现和缩影,这些诗歌客观、鲜明地反映出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地区农业耕作方式,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还对明代中后期与清初官府租赋的压榨与战乱下,农民的生存与精神状态,进行了细致刻画,为农事诗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增添了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的贵族文学张胜林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一部分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祭祀逐渐成为少数贵族的特权,文学也随之成为这特权的一部分,因此文学一开始就与贵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文学,莫不是大众文学与贵族文学并存发展的产...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政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事、安定汉民和督课农耕的重农政策,建立了由八旗"份地"、贵族"托克索"和"编户民"土地构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辖区农垦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农耕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后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清入关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田园诗审美魅力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诞生要早多10个世纪.而中国的山水田园意识却可追溯到老庄时代,竟比西方18、19世纪才发现的自然美更要早近20个世纪.不言而喻,在全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是作为“国粹”而被世人接受的.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不独别开生面、一花独秀,拥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同时更兼有源远不断,新人辈出的创作集团以及广泛的几近全民性的欣赏队伍.挂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家的山水田园画、以及梅、竹、兰、松匾,栽在门前屋后的竹、菊、兰等,则是这种文化趣味的进一步辐射和泛化.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如此普及和发达?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封建文人醉心于它的创作和欣赏?它竟完美在何处、是什么因素激动了人心?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把目光投向山水田园诗的审美魅力构成上.这种构成大致有五:  相似文献   

14.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15.
蒙古文学是草原文明的产物。古时期的蒙古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原始先民们的神话传说、祭词神歌、祝词赞词、史诗和民歌犹如大海 ,源远流长。然而 ,最能体现蒙古民间口头创作成绩的要算民间叙事长诗 ,即史诗了。因为它产生于人类英雄时代 ,故也叫英雄史诗。其分布地区之广 ,产生年代之早 ,艺术成就之光辉 ,英雄史诗在蒙古文学史上独占鳌头。从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末 ,蒙古文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其书面文学有了质的飞跃。漠南东部蒙古诞生了尹湛纳希这一划时代的文豪 ;与此前后 ,在漠南西部出现了俗称“莫日根格根”的罗桑丹毕坚赞 ;漠…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是不利于文学的繁荣的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与陶渊明,从时间上看,两相去约在千年上下,但化承传的穿透力是任何时空都不能阻断的,不因时隔千栽而中断,也不因江河异域而消失。从其歌咏生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的农村生活这一空间来看,《诗经》与陶渊明之间,这种化的穿透力有着极为清晰的表现:他们都歌咏农村生活的愉悦、表达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描写农民(奴)的艰苦生活、表达对理想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的田园诗,渊源于《诗经》的农事诗。  相似文献   

18.
文学随着语言的进化而发展 ,在二言诗之前 ,中国只有前语言状态的吁嗟咏叹类的纯声语和以原生词为代表的原始词语。二言诗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最早的文学。虽然现存的二言诗不多 ,但是也能窥见到二言诗的大致面貌。它是商代以前中国文学的第一诗体 ,它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 ,均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言诗是中国最原始的诗体形式,是中国的第一诗体。二言诗是为了适应叙事的需要,在原始的二言话语模式和原始歌唱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二言诗在产生之后,对于四言诗的形成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该看到。在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艾青是当之无愧的杰出诗人和诗歌语言艺术大师。他构筑了一座巍峨雄浑、风光旖旎的诗歌艺术殿堂。他的诗,他的诗歌艺术创造历程,堪称20世纪我们时代的史诗。这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中国文化和文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具有丰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的史诗。作为现代史诗,强调主我自强的主体意识和强调向外界向社会开放的开放意识是它的重要特征。黑格尔曾将开辟了文学新世纪的诗人但丁的著名史诗《神曲》与古希腊时代的史诗进行比较说:“荷马的英雄们通过女诗神而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不朽,但丁的这些人物是通过他们自己,他们的个性,而招致他们的处境;他们不是在我们观念中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