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05,(11):37-37
“今天有没有功课?做完了没有?”,“今天的课懂不懂,有没有不会的?”,“哎呀,现在马上就要高考了,女儿,想吃什么?一定要有营养”……高考在即的时候,这些琐碎的家常话,几乎成了父母的口头禅。要想上好大学,学习成绩最重要;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腱壮的身体最重要……在这个“学习第一”的黑色高三里,我们是不是还忽略掉了一个同样很重要的东西——友谊?  相似文献   

2.
天刚蒙蒙亮,女儿就唤醒妻小心试探道:“妈妈,如果我做错了事,我说出来,你能原谅我吗?”“做错了什么事?先说出来看看?”妻吃惊地问。“那要看你能不能原谅我讲好,拉钩了再说。”狡黠的女儿不依。“好吧,”妻只好承诺,“什么事我都原谅你。”“真的?”女儿将信将疑,伸出小手要与妻拉钩,妻笑着拉了,女儿这才叹了口气,羞答答地说:“妈妈,这次语文考试,我只得了87分。”“班上其他同学考得好吗?”妻赶紧问。“不知道,老师没有公布分数。”女儿噘着嘴。“那为什么慌张?”妻再问。“你不是要我保证考试得拿满分,至少在9…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絮语:让“事实”帮助我们思考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思考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今天穿羽绒服还是牛仔衣?上学走小路还是大路?考试时,同桌要“参考”答案,你给还是不给?你特别想看某个电视节目,父母亲坚决不同意,怎么办?……想要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还真离不开对“事实”的观察。穿什么衣服要根据“天气情况”;上学走什么路,要看哪条路近而且好走;同桌想“参考”你的“答案”,要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看不看电视节目,要考虑“得到”的多还是“失掉”的多……有了相关的这些事实,就有了决定你怎么做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爸爸,今年春节我们去哪儿玩?”我刚一放寒假就间。“去哪儿?你想去哪儿?”“我想去北京登长城。”“那可不好办。”“为什么?”“要你妈同意才行啊。”“妈妈,去吧,去吧!”“好,儿子考得不错,去就去。去看看清华、北大!”“哇塞!去北京过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治国 《师道》2006,(10):37-37
上《西门豹》一课,我是颇为用心的。如何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人物形象?是按下“鸡头”“强食之”。还是洒米让他们“争食”?文贵自得,无论如何,“我要吃”比“要我吃”来得舒服,吃得香。  相似文献   

6.
责任     
太阳出来了,晨雾渐渐散开,河边.几个洗衣服的女人正在聊天。 “听说我们村要修桥了。” “几次都说要修桥,哪次有结果?” “说不定这次有盼头呢?” “等下我们去问问村长就晓得了。”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又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就那些内容那班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什么可思的?  相似文献   

8.
葡萄     
“先生,我吃了一串葡萄。”“什么?你为什么要吃葡萄?为什么不吃别的什么呢?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吃?吃葡萄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吃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愚人!你会为你的无知遭殃,而且还会连累别人。你仅仅知道吃,干吗不去思索一下你的行为呢?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和后果吗?那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你也不去想想吗?”“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只能告诉你:葡萄是甜的,胜过蜜糖;是酸的,赛过柠檬;是紫色的,比皇帝的大袍还美丽!”“愚人,你知道的只有这些吗?”“是的,先生!为了这些东西,已…  相似文献   

9.
买汽车     
儿子:“爸爸,咱家为什么没有小汽车呢?”爸爸:“因为爸爸没钱买,孩子。”儿子:“怎样才能有钱买小汽车呢?”爸爸:“你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就有钱买小汽车了。”儿子:“那您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买汽车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2010,(1):10-11
“我要这个玩具汽车。”琪琪说。 “这种玩具你已经有几个了,选一个其他的吧?”妈妈说。 “这辆车跟那辆车不一样呀!”琪琪说。 “那不都是车吗?要那么多车干吗?”妈妈说。  相似文献   

11.
爸爸和儿子     
《家教世界》2014,(4):47-47
儿子:“爸爸,星期五下午您有空吗?” 爸爸:“什么事啊?” 儿子:“学校要开微型家长座谈会!” 爸爸:“什么叫微型家长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朱丽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的,首先是在教育系统谈的。既然教育要“三个面向”,那么科技要不要“三个面向”?经济要不要“三个面向”?教育的“三个面向”跟其它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3.
一个活动开始前,老师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我要创设怎样的环境?”“我要在活动中提供哪些材料?”“这些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咱村出了一个新闻事件,知道吗?江爷爷明天要结婚了!”小红跑过来对我说。 “真的?他也要结婚。”我撇了一下嘴,“都六十多岁的人啦,还结婚!” “不信,你自己去看看。”小红说完就走了。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16.
“嘻唰唰嘻唰唰……”淀粉猜到今天派斯要和淀粉探讨的主题了吗?嘿嘿,对啦!我们一起来“洗刷刷”,“手”住健康。病从口入,相信淀粉都知道它的意思吧。那“病经手入”呢?其实“病从口入”的过程中。’两只手的作用可是功不可没。为啥?现在淀粉来看看下面的小情景自己有没有做过,要诚实回答哦。  相似文献   

17.
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注定艰辛,办学者必须想清楚几个问题:第一,应当发展哪些内涵?第二,要克服哪些困难?第三,怎样提升“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要回归常态是大势所趋,但因此许多教师心中存在着“回归是什么?回归的是什么?回归之后是什么?”的种种困惑。本文以“语文回归”为主题,筛选相关内容综述并比较研究,试图以此来消解教师心头的疑虑,削减心中的摇摆(为什么要回归?回到哪儿才算回归成了等)。重点从“回归家常课”、“回归教学智慧”及“回归学生主体”三方面阐释“语文回归什么,怎么回归?”这个实质性的问题。从而让教师洞察回归,反思回归,进而构建有效的语文回归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20.
高三数学复习课是按照课本“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扎进各种资料堆“苦做舟”?我认为都不是,而应该既要忠于课本又要“拔高”课本,既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又一定回头找“岸”。高三数学复习为什么既要忠于课本又要“拔高”课本?教师应该怎样带领学生在忠于课本的基础上来“拔高”课本?“拔高”课本与做一定量的题目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就此问题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