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朝时期,诗歌的传播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其传播方式大致可分为:相互赠诗、借助评论、书面抄写、口头传播等,其诗歌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的共性,又有南朝文化圈层的时代特点。把握诗歌的传播有助于理解南朝诗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南朝诗论并没完全偏离于儒家诗教,仍不乏有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诗论家,如萧统、刘勰、裴子野、钟嵘、挚虞等。他们在自己的诗论著作中不仅力倡诗歌向文学的政治、伦理教化和道德内涵回归,而且以此为武器反对南朝绮靡诗风,反对纵情,反对过份华艳和浮野。南朝诗论还发展了儒家诗教说对诗歌自身规律的认识,重视诗歌本身抒情言志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3.
南朝五言诗中的叠字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具有词义集中、表意丰富、音乐性强等特质,在丰富诗歌表现意蕴、增强诗歌节奏感与声情流畅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汉魏五言诗创作的重要标志,叠字的使用体现出南朝诗人对先秦诗歌、辞赋中词汇与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挥,也反映出南朝五言诗由古体向近体发展过程中的古律参差现象。  相似文献   

4.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不但在当时的政治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文人。该家族对南朝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诗歌上,尤其体现在对元嘉体诗歌和永明体诗歌的推动上。该家族之所以能对南朝诗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其原因大致有三: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家族中良好的文学氛围,在文学上勇于创新的家族传统。  相似文献   

6.
南朝史书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记载了史传人物的诗歌创作情况。史臣采取选载题目、节选或全选诗歌内容、记述诗歌创作的具体细节、直接或间接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法加以反映。通过示例分析,笔者发现,史传载录诗歌不仅充实了南朝史传的内容,同时也成为史传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诸此现象虽然是南朝文学发展、兴盛与渗透的结果,但是,史传记录诗歌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表明,南朝史臣对南朝文学所持的某种程度的认同立场。  相似文献   

7.
何逊因其诗歌清巧自然,时有健气,近律而不远古的风格特点,摆脱了齐梁之时绮靡的诗歌风气,成为南朝时梁的代表诗人。笔者尝试从诗体的角度探究何逊诗歌的源流,认为何逊诗歌受南朝乐府民歌、古诗和永明体诗歌的影响,逐渐形成其诗近律而不远古的特点,而在深入考察各诗体代表诗人之后,认为何逊诗歌取法陶渊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特点和谢朓情景交融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8.
南朝诗歌在逐渐走向完美、精致的形成过程中其风格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也呈现出各异的特点。究其原因,从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元嘉体诗歌的媒介主要是以书写媒介为主;永明体诗歌是南朝诗歌传播以书写媒介为主到以口语媒介为主的过渡;宫体诗传播的媒介主要以口语媒介为主。因为媒介的不同,对诗歌风格的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唐诗歌继承了南朝的绮靡诗风,不但南朝诗歌固有的一些弊病没有得到纠正,而且,诗歌的内容也大抵是歌功颂德或以文辞为娱乐的.在诗歌的表现形式方面,唐初宫廷诗人们汲取和总结了前代的经验,并且有所发明和发展,使之日臻丰富和完善,这对唐诗走向成熟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南朝咏物诗对唐代咏物诗影响深远。后者能够“擅其美”,离不开对前者的题材、创作方式、注重“形似”的艺术追求以及形式华美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南朝咏物诗为中国古代诗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褒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前期诗作创作于宫体诗盛行的南朝,但是总体风格并没有受到宫体诗风太大的影响,五言诗更接近以清新明丽著称的永明体,乐府诗虽然借鉴了宫体诗的一些创作手法,但基本上还是健康积极基调。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秀句创作意识萌发于六朝,正是六朝时代对诗篇社会功用关注的下降才使作家们注意到诗歌之中秀句本身的艺术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传播促进人们对整首诗的审美关照,而秀句的传播也有赖于佳篇的映衬。从影响学的角度来看,秀句的锤炼无碍于诗篇的气韵高妙,而一二秀句还可以作为诗篇整体气韵和诗歌创作时代气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刘克庄是我国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虽然他的诗作远远多于词作,但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词作,尤其是关心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这一类词。历来认为他是南宋继辛弃疾之后的又一位爱国词人,词作主调是爱国的,激情高昂,风格豪壮。事实上,受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影响,他的前期词作壮怀激扬,志深意长,而后期词作则低吟消沉,遁迹避世。  相似文献   

14.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_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6.
李煜不但是五代时期南唐末代皇帝,而且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词人。他以自然流畅的词笔抒发了血泪交织的感情,为词的发展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佛学大盛的时代、笃信佛教的家风、避灾躲祸的需求,使李煜自小就接触了佛教,佛教的悲苦观、色空观对李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思想内容的层面上考察佛教与李煜词的关系。其实,佛教对李煜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而且在艺术特点上也有所映射。现从李煜词的直观性、思辨性、譬喻性三个方面论述禅宗美学对李煜词艺术上的影响,以便对李煜词和佛教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黔北明清之际僧诗选》中选编了曾居黔北桐梓的僧人莲月印证的僧诗252首,莲月是整个僧诗选中选诗最多的一位。他的诗歌以其典雅、生动的语言反映了明清之际特定历史时期下禅师的心境和他经历的佛法故事。其诗歌中蕴含了特殊的近代汉语词汇、佛家用语和地域方言词汇,构成了特殊的禅师诗词语汇。  相似文献   

19.
柳永开拓了羁旅行役词的意境,写了真景物、真感情、真语言。尤其情感意境,具有抒写情意真切自然、情意深婉感人、情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以男性为主角的特点,突破了晚唐五代柔媚绵软的词风。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柳词意境的创造和开拓,对婉约派和豪放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作霖不仅是近代南京著名的经学家、地方史志学家、教育家,亦是影响一时的文学家,其不仅创作宏富,而且结交甚广,推动了近代南京文坛的繁盛。陈作霖晚年始作词,有词集《可园词存》。陈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怀时事、咏物、写景、纪游、悼亡、题画等,几乎无所不包,不少词作还带有一定的佛教旨趣,对南京地方名物亦有很好的表现。总体来看,陈词调摹两宋,风格以平和稳健为主,同时亦不乏讥诮和幽默,用语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感亦是陈词在艺术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