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2.
陈根荣 《现代语文》2006,(10):117-117
“表现人世间最普通的父子之情”(朱国华——朱自清弟弟语)的朱自清散名篇《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然而,我每次读《背影》,总感到朱自清描写“背影”的后面蕴涵着满腔的忧愤——听到了朱自清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强烈不满的“隆隆”“惊雷”。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6.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题目】朱自清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背影?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解析】八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在文中细致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相似文献   

8.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10.
张旋 《现代语文》2014,(2):42-43
很多人欣赏朱自清的《背影》觉得这篇文章的角度新颖独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11.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2.
在亲子之爱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背影》是难得的娇艳的一朵。“背影”式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是人间至情、家庭美德,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14.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在一次送别中偶然捕捉到“背影”这一素材,两年后以此创作了《背影》。通过父亲的特殊“面貌”——背影,真切地写出了旧式中国的父爱,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下面就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 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的?  相似文献   

18.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这篇文章(指《背影》)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例话》)吴晗“一《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