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该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古代人物传记,分别选取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及《后汉书》中的《张衡传》。其中《苏武传》是整个单元中篇幅最长、文言现象和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一篇课文。可就是这样一篇重要的课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材在注释此文的时候有多...  相似文献   

2.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包含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设置“开启历史人物档案,探寻中华文化精神”专题学习,以制作“中华历史人物”纪录片为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史传文学的人物表现艺术、史论文学的说理艺术,充分感受屈原、苏武的爱国精神以及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坚决捍卫祖国尊严、誓死不向敌国低头的忠贞不渝的外交使臣苏武形象。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另一个重要人物李陵。首先,从文体特征来看,李陵不应被忽视。《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这是两个人的合传,叙述的是李广和苏建本人及其后代的故事。按照《史记》《汉书》一般的规范,合传的两个人肯定有某种交集,他们可以是同样性质的人.  相似文献   

5.
班固在《苏武传》中应用炉火纯青的侧面描写艺术,以时代和自然的烘托,敌将与降将的反衬,再现了苏武爱国英雄的形象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正>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班固的《汉书》继承了这种传统,其成就虽然比不上《史记》,但仍不失为千古名著。《苏武传》就是其中脍灸人口的一篇。它是爱国主义的传统教材。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是历史著作单元,选入了两篇史传文《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史传文"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叙事性文体,"史论"则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主的说理性文体.如何以项目化的学习,来统合两种不同的文体,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前人称之“叙次精采,千载之下犹有生气”。细细寻绎其中的人物语言描写,不论着笔于传主,还是泼墨于其他人物,在安排与设计上,可谓经营惨淡,匠心独运。首先,从《苏武传》对传主语言安排与设计来看。全篇人物语言描写共21处,其中直接刻划传主言语的有7处。纵观全篇,我们不难窥视作者的用心,因为这7处言语均出现在苏武出使匈奴的过程中,而且大都发生于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虞常等人谋劫阏氏归汉的事案发,苏武得知汉朝副使张胜参与此事后,毅然要死于被辱之前。在此,作者安排了对传主的一段…  相似文献   

9.
魏宝文 《学语文》2010,(6):17-18
《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整篇《李广苏建传》中,李广的内容大多照搬《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的内容也就只有几行,反倒是附在苏建传记之后苏武的内容让作者煞费苦心,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苏武传》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一般讲述时重点分析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畏艰难利诱,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英雄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气节教育。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这篇课文,分析如何利用《苏武传》进行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教育。  相似文献   

11.
《汉书·苏武传》是大学中文系与中学语文补充教材中的必读篇目之一,但向来少有论述。为中学教学的需要,当前特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需要,今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向大家请教。《苏武传》是东汉班固奉诏而作《汉书》中的《李广苏建传》附传。众所周知,班固  相似文献   

12.
《苏武》节选自班固的《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它是《汉书》中最著名的一篇传记。文革前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记载了苏武自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归汉,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突出地表现了苏武在羁留期间经受住了匈奴贵族的威胁迫害与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高中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是哪部分的学习,结果文言文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为什么学生普遍不喜欢文言文呢?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征与现代文有着很大差异,学生阅读存在困难;其次就是课文所选的篇章,让学生不感兴趣。在调查中学生指出他们最不喜欢的篇目是贾谊的《过秦论》,班固的《苏武传》,苏洵的《六国论》等描写历史人物、记述历史事件的史传文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章篇幅太长,字词较难,以及对文中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对作品解读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过:报告文学写的是今天的人物,而传记文学写的则是昨天的人物。关于传记文学,说到它的历史,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应该是鼻祖;在国外则有《巴尔扎克传》、《拜伦传》等煊赫一时;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将军传》也烩炙人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毅传——霜重色愈浓》,伍修权的《我的历程》,张杨的《黄金的品格——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赵树传》、《张大千敦煌三  相似文献   

15.
从人物心理描写的角度来看:《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作者都擅长透过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对人物做心理分析,通过人物言行和内心独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青心才人善于通过诗词来写人物内心,阮攸则善于写景寄情;《金云翘传》的内心独白是简介式的内心独白,《翘传》中的内心独白除了简介内心独白之外,还有直接内心独白以及从无所不知视角描写内心独白;《金云翘传》叙事者在评论时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表达也相当含蓄、蕴藉,而《翘传》的叙事者却用充满主观情感的语言来评论人物、表示对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教育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有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优势,《苏武传》中"苏武为什么不跑"的案例,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史上,司马迁《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历史,开创纪传体样式,史传合一成为定体。作为一位对国家具有重大责任感的史学家,梁启超在进行传记创作时,毫不犹豫放弃了更具文学色彩的传记传统,而选择了对古代史传传统的继承,以"史"作"传",使《李鸿章传》显出鲜明的本民族史传特征,而"新民"的启蒙理想又为这一特征着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色彩,使梁氏传记显出现代品格,从而为梁氏传记创作打上过渡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正>和现行教材同步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开发中心编著)中的《苏武传》一文,写有这样一段话:"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  相似文献   

19.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20.
画面组合式记叙文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典型的、生动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写景,可以用较短的篇幅,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范文《踮起脚尖》,就是通过几个“踮脚”的典型画面来表达主题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