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要求学生们做黑板上出示的15道计算题。10分钟后,我一一订正了答案,并且每讲一个答案后,都要求答错的学生举手,然后把错了的答案改过来。结果下课后,有3个同学来向我告状,说某某同学做错了哪道题,没有举手。此时的我十分吃惊,我对做错了的同学只是要求把错的答案进行改正。并没有任何的惩罚,他们竟然还撒谎。孩子们的诚实哪里去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正>到了六年级复习阶段,对于"350厘米=__米"这道题,笔者以为学生不应该再出现问题。可事实是,试卷上的这道题还是有好几位同学做错了。讲评试卷时,笔者放慢节奏,请其中一位做错的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做错的学生正视已犯的错误,强化正确认识。【教学实录】板书题目:350厘米=__米。师:XXX,这道题你做错了,能告诉大家做错的原因吗?生1:我不知道要用"350÷100"。师: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用"350÷100"吗?  相似文献   

4.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练习题。学生一共做了五道题,做完后,教师问下面的同学:“他做得怎样?”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题做错了!”这位教师说:“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他做错的那一道题,而没看到他做对的四道题呢?”  相似文献   

5.
[课例] 有一次,我把评好的单元测试卷发给学生后,便开始讲评起来.当讲评到排列句子那道题时,我说:"这题除一个同学没做对外,其余同学都做对了,老师就不再讲评了."话音刚落,那个做错的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师:昨天老师去制衣店做衣服时,了解到这样的信息:“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制衣店运进了56.28米这样的布,请你们帮这位老板算一下可以做多少条这样的短裤?(课件出示)生:56.28÷0.67师:你觉得这道题跟以前学的除法相同吗?生:不同,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师:对,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呢?学生试算,汇报。生1:我把0.67米和56.28米都换算成了用厘米作单位的数,即0.67米=67厘米,56.28米=5628厘米。5628÷67=84(件)生2:我是换算成了用毫米作单位的数:0.67米=670毫米,56.28米=56280毫米,这样56280÷670=84(件)生3:我是利…  相似文献   

7.
顾毅 《现代语文》2013,(4):31-32
近日听了某校高一年级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友人》,下面先简介这位老师的授课流程。首先以送别诗的悲凉特点导入本节课,然后老师说:"下面进入下一个议题:分析首联是如何写景的。"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在我们看来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老师在大部分同学的板书上都打了"红叉叉",他让同学们反思答案为何不对,结果班上同学很  相似文献   

8.
[案例呈现] 片段一:一位老师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出示了"35 -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35-9=3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老师问学生:"这个结果对吗?"学生哈哈大笑,齐声答道:"错!"老师马上将这个答案从黑板上擦掉,这个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然后,老师就叫其他学生作答.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胡.很严厉.胡老师有个习惯.把新课讲完后会出一些题在黑板上,让我们做.那些题不难,但做错了都会到他那里去"领奖".用教棍打手心.所以同学们每上他的课,就会紧张.  相似文献   

10.
课例: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上,书上有一组练习题:238-126、232-126、220-126。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节课的练习内容不是太多,所以在课堂上,我突发奇想,在比较了这三道题后,让学生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练习题做一做。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第一道,而选择第二、第三道的很  相似文献   

11.
一、新课导入以前,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依次提问1分米等于多少米?10厘米等于多少米?100毫米等于多少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形成板书:1分米=1/10米=0.1米10厘米=10/100米=0.10米100毫米=100/1000米=0.100米然后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发现0.1米=0.10米=0.100米,表扬这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不能空洞的教,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教育学生的机会. 上课了,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墨绿色的黑板上依稀可见的字迹,板擦的痕迹白茫茫的一片,一种不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批评到了嘴边. 我走到讲台前,看着黑板沉默.学生的目光也随着我的目光锁定到了黑板上.我把目光移向学生,心平气和地说:"写作文要想写具体,把看、听、感、想、做写出来很重要,谁能说说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看见上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擦过之后隐隐约约还能看见."一个同学补充道:"擦黑板的痕迹都能看出来.""你听到了什么?""我听到同学小声说这黑板是谁擦的?擦黑板的同学该挨批了."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我接着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孩子们对一道挑战题感兴趣,我不停地改变教学策略,没想到竟有了意外的收获:体会到了"老师‘下台’,学生‘上台’"的乐趣。把它记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每节数学课结束前,都会给喜爱数学的孩子们"加餐" ——结合本课内容的一道挑战题。刚开始,学生觉得新鲜,下课铃声刚响,就有学生到我这儿来对答案,做对的同学欢呼着离开教室,做错的则上位继续思考。可时间一长,学生对挑战题的兴趣越来越淡,最后甚至没人做了。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在题目下方写上了"挑战者:——",并且宣称:谁第一个做出来,就可以做小老师,把你的想法写在小黑板上,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可时间不长,我又发现许多数学后  相似文献   

14.
师:(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课)今天这节课,大家只要做一道题就可以了,我相信大家会把这道题做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学生暗想:要我们只做一道题,这道题应该很长,而且很难!) (学生都瞪大眼睛看黑板,猜想老师会出一道什么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失误     
这是一堂数学练习课.课已过半,按照预设,我把60 ()<65、40 50>()两题很自然地写在黑板上,并习惯性地问了句:“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由于以前已学过并做过此类练习,所以很快有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后面的一题,学生说的答案很多.我追问道:“括号里可以填的数多吗?”“多!”“那到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7.
案例 那天上一堂“不等式证明”的课.我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若0〈x〈1/y,求证y-y^2〈1/x+1.”我让学生自己先做,等一下想听听他们的想法.我发现杜煊同学采用分析法,很快证完了,便请他把过程书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笔者看到的试卷讲评课,一般都是发下试卷后,教师逐题讲答案,学生逐题对答案,做错的学生不知为何做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做对的学生也没有从教师的讲评中得到启发,拓宽解答思路。听完这样的课,每每陷入沉思,究竟怎样讲评才是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呢?  相似文献   

19.
[案例1]   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  相似文献   

20.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