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方美 《贵州教育》2009,(21):23-23,25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现代的学校,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存在,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那么,能否更好地培养幼儿,就要看是不是充分合理地运用家园的共同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理解,而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老师的帮助、理解,所以,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家园共育。  相似文献   

2.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各类教育中,幼儿园的教育更加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园以“幼儿、家长、教师互助学习、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合作,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工作,幼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学生,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往“公式化、脸谱化、训人化”的评语给千差万别的学生写下了千遍一律的评语。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为配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教育制度改革的通知”,我们在课改实验区调研,发现寓情于语鼓励学生的评价已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也存在对教育惩戒和没有内涵的表扬等问题的不同认识。我们刊发稿件,意在引发大家对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重视能力教育,而忽视性格和品德教育;重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忽视大学阶段的教育。而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一旦进入大学,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管控环境和相对激烈的竞争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极端的负面情绪。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关注、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高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将家庭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培育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来推进教育改革,家长也应亲近学校,理解和认同学校的理念. 今天的孩子不仅要有糖,还需要有钙和盐,因此家长应当给孩子一些压力、一些挫折、一些经历. 家长们每天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孩子运动一会儿,既能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能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教师管理逐步由注重影响教师工作的外部因素向内部因素发展,而内部因素的最佳体现,不仅需要进行自我检测,更需要得到大家的公正评价。学校工作的实践表明,每位教师都渴望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育人能力、科研成就等作出公正、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因此,如何完善教师管理的评价模式,是学校管理中永远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几年来的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的模…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及时全面的家校沟通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分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农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许多农民兼农从商、进城务工、开办厂矿等。农民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可是他们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民办教育发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战略路径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国外,发展民办教育是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一个共同的战略举措,不仅分担了政府办教育的负担,而且促进了教育的竞争,增强了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我国民办教育占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比重相对较低,必须提高认识、摆正位置,综合规划,扩大民办学前教育,提高民办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冰 《江苏教育》2014,(4):21-22
海门市东洲小学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发展,尤其是对学生健康成长问题所发表的观点,给大家以非常丰富的启发。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真诚的交流和讨论,是坚守“儿童优先”理念、创造理想教育、发展“新生活学校”的又一次出发。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出发。也许没有最终的抵达,因为这永远是个过程;但每一次出发,都会在迈向巅峰的路途中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做教师的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不认真做作业,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的,您帮我多管管”。显然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就是管学习的地方,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任务。其实,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中共广州市委员会机关幼儿园重视幼儿心理健康保健工作,以国家级课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共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契机,积极组织幼儿及家长参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幼儿园家庭社区幼儿心理健康共育模式的有效构建,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紧密、和谐的互动平台,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幼儿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营造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烟台市教委从去年3月起在全市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收到良好效益。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实现沟通 ,加强理解 ,形成合力 ,树立形象。重点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理解教师。要通过教师家访 ,向家长深入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全面介绍学生的优点 ,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行为表现 ,与家长共同商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 ,取得家长对学校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 ,共同…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 ,我们的创新教育不应再是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精英教育 ,而应当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为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尽可能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成才环境 ,在今天尤为重要和紧迫。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优化创新教育环境首先必须优化学校环境 ,实现“三个解放”。在这方面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三个解放”1.解放校长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  相似文献   

15.
许靖 《教育艺术》2004,(8):44-4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育应是“学校一家庭教育”。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们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而且也需要家庭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导致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了薄弱环节.为此校长在学校的总体工作部署上,要把心珲健康教育丁作纳入日程、摆正位置,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06,(2):12-12
在各地“择校风”日益盛行的环境下,安徽省铜陵市历经10年,推行教育均衡化理念,扶持弱校,让各学校均衡发展,基本消除了择校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家长说,“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为此,他们不再挖空心思为孩子择校。专家评价,铜陵是“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王梅华 《教师》2013,(36):18-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前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幼儿同教育的相互配合越来越妙示出它特有的重要性。在各级教育中没有哪一级比幼儿园 教育更需要家长配合.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一致,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则需要学校的督导。实施“联系卡”评价恰好协调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统一了学校与家庭的步调,为学生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