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越南有部汉文小说<传记摘录>,共收录<书痴传>等十三篇故事,过去曾被视为深受<聊斋志异>影响而又不失原创性之作;本文最新发现<传记摘录>全书其实是直接抄袭自清末顾氏的<后聊斋志异>,降低了它在越南汉文小说史的地位,也重新厘清了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后聊斋志异>与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爷爷七岁去逃荒,爸爸七岁去放羊,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去学校”,这是爷爷经常给我讲的一段话。爷爷是个50后,当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物资相当匮乏,家家户户都在为吃饭的问题而发愁,甚至穷到挖草根、吃树皮。为了减轻生活负担,爷爷没上几天学,小小年纪就天天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相似文献   

4.
爷爷奶奶们看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非常羡慕,因为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每个小孩都可以背着书包上学,可他们那个时候,哪有时间上学啊,说着,爷爷给我讲起了他童年时的事儿——他们那时候,家里十分十分地贫穷,不仅不可以上学,而且,他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就得去地主家干活了。那么小就去地主家干活,如果是我的话,我可一定不行。而且,爷爷他们还几乎不能休息,爷爷他们能支撑得住吗?同爷爷他们一起干活的小孩,有的累得生病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又没有钱治病,有的因不能治病而使得病越来越重,有的……说到这儿,爷爷流泪了…  相似文献   

5.
爷爷曾经跟我说过,他小时候是旧社会,总是吃不饱,穿不暖,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年时吃一回饺子。平时玩只是捉迷藏、跳绳、踢毽子等,可单调了。有些孩子上不起学,上得起学的孩子晚上也只能点煤油灯学习。爸爸小的时候,平日吃的是高粱米饭、大饼子,很少有细粮。玩的呢,冬天只能滑冰车,春天放风筝……后来条件好的人家免强  相似文献   

6.
郭倩 《下一代》2013,(7):4-5
刘伯承是家中长子,父母亲都盼望他长大成才,所以他刚满5岁时,父亲就跟母亲说:"孩子不小啦,该上学堂啦。"母亲赞同:"是啊,有书不读子孙愚,日子再紧也得供他念书。"于是,刘伯承被送进了本村的私塾。起初,他并不好好念书。每天,他来到学堂,摇头晃脑、稀里糊涂地大声  相似文献   

7.
8.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我尤其喜爱《聊斋志异》(下文简称《聊斋》)。我接触《聊斋》起于幼年。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全国轰轰烈烈“破四旧”,教师出身的母亲从外祖父(听母亲说,外祖父曾是乡里最有学问的私塾先生和老中医)那里承继来的许多书籍被付之一炬(其中有许多现在已很难见到的珍稀线装书,至今想来令人心痛不已),而唯一被母亲藏匿起来幸免于难的是一套木刻版本有着生动插图、古色古香的线装《聊斋》。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这套有幸被母亲保存下来的《聊斋》就成了全家唯一可口的精神食粮。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我们兄弟几人得到了母亲的…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中国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的孤独与蒲松龄的孤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创作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卡夫卡选择了寓言作为他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蒲松龄则选择了隐喻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卡夫卡是以荒诞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问题;蒲松龄则是通过志怪变形将现实诗化,以寄托作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卡夫卡将小说当作生活本身,追求最高的真实、梦幻般的真实;蒲松龄则将小说当作诗来写,通过小说叙事来言志抒情,并为小说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1.
5月30日 晴 我迷恋老屋。 老屋是记忆的万花筒,珍藏了好多好多至纯至朴的故事。 孩提时,曾在此“嗷嗷”列阵,嬉戏打闹,也曾偷偷爬上屋顶拨开丛丛青草找鸟蛋,抑或玩累了躺卧在软绵绵的草甸上仰望着蓝天白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昏黄的灯光下,烫乎乎的炕头上,我偎依在爷爷温热的怀抱里,似懂非懂地聆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经年往事,更喜欢那布满老茧的手在我额头上摩挲,那麻梭梭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2.
从家到镇上有十多里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弟弟5岁,我8岁,我们边玩边走。到了镇上,爷爷给我们每人5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一本小人书要7分到1角钱。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  相似文献   

13.
:《闽都别记》是一部专记福州及其所属邑县自唐末五代以迄清初的历史掌故与神话传说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常把其他文体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故事加以改编后收入书中 ,其中尤以改编《聊斋志异》的为多 ,计有十处。它们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原封不动 ,只是把文言译成白话 ;基本照搬 ,个别人物、情节有所变动 ;情节基本相同 ,但变形更多 ;大梗概相似 ,具体描写出入较多  相似文献   

14.
蒲松的《聊斋志异》时常给我们透露有趣信息的,往往不是那些歌颂“爱情自由”的名篇,如《金陵女子》便是,我们知道王渔阳只给《聊斋》少数篇目加了批注,他偏偏就注意到了这短而不起眼的一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清初社会的形象史。它从吏治、科举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出清初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形象历史。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有着"文起八代之衰"之功;蒲松龄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19.
<正>《王子安》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毒害,在这篇小说和作者的评论中,得到了异常生动的揭露。王子安便是这一制度的受害者。他在“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就表明他累考不中之后在精神上感受到的巨大痛苦和内心的忐忑不安。而在醉后恍惚中的那一连串可笑  相似文献   

20.
冰火 《现代语文》2004,(12):7-7
阅读导引:《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的思想,融入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一部“孤愤”之作: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作者赋予这些异类以人类的面貌、思想和情感,描摹世态人情,讽刺了社会黑暗,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