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语横飞     
吾之前桌外号“队长”,此乃“啦啦队长”之意。他得此名,全因我们这两排有了“前锋”、“中锋”和“后卫”,而独缺啦啦队,故为他取名曰“啦啦队长”,简称“队长”。  相似文献   

2.
文一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走在路上,口渴难忍,忽然发现路旁一株梨树下,许多人正拥挤着摘梨吃,但他不为所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们觉得他太迂腐,讽劝他说:“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相似文献   

3.
因家藏5万余册、4000余种线装古籍书而被人誉为“江北第一人”的中国藏书奇人田涛先生,曾在南京举办“藏书、读书、品书”专题报告会,畅谈了他的“藏书经”。田涛有一个颇有意味的书斋名:“信吾是斋”。“信吾是”倒过来又可称为“是吾信”,颇能显出田涛的自信。在田涛5万余册的藏书中,唐、宋、元、明、清版的“善本书”占了一  相似文献   

4.
“材料”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元史》  相似文献   

5.
三 梁启超公然反对暴力革命,同革命党斗争,究竟把革命派视为严格意义上的阶级敌人呢,还是视为实现共同目的而互相竞争的“政敌”或“敌党”?弄清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明确矛盾的性质。 首先看看梁启超对两党关系所持的态度。1900年梁启超主张与革命派联合,已见上述。1902年他公开声明:“两党之人互相水火,互相唾骂,互相攻讦”,“此诚最可痛心之事”。尽管革命党“认民间异己之党派为第一敌,屡加攻击,但他“尚知自重而不肯蹈此恶习。”他说:“夫使以笔墨挑战也,则吾 亦何患无辞。……非直不屑为,亦以义固不可也……吾所谓与舆论挑战者,自今以往,有以主义相辨难者,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吾乐相与赏之析之;若夫轧轹谩骂之言,吾固断不以加诸人,其有加诸我  相似文献   

6.
与张幼军先生共事十数载,其志洁,其行廉,其文显,是吾友亦为吾师也。 张老师高中毕业后作为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十年。1982年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到大冶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0年调入大冶一中任教。“传奇”而平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熟读”而“精思”的个性,也决定了他“深刻”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上古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最明显的差别在用字不同。如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我”而上古汉语除“我”之外还有“余、予、吾、台、朕、印”等。《尔雅·释诂》就说:“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第二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一个“你”(有时用敬称“您”),而上古有“尔、汝、女、若、而、乃”等。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他(她、它)”,上古和“他”大体相当的有“其、之、厥、彼”等。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亲历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一个根据注音写词语的题中,考查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在批阅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同学在该成语的注音下面写出了两个词语——“爱屋及乌”和“爱吾及污”。“爱吾及污”?我在为学生的创意叹服、叫好的同时,不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捕蛇者说》(初语五册)“吾恂恂而起”一句中的“恂恂”,统编中学教材注:“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样理解,似不确切。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通篇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蒋氏祖孙三代的“乡邻”,在重赋的压榨之下,十室九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他以捕蛇抵租税,蛇的存否,对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出路。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际,“(讠华)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不难想象蒋氏此时也同样处于恐怖气氛之中,而惊惶万状,莫知所措。因此他提心吊胆,生怕蛇不在缶中,自己也就会和乡邻一样活不下去了。“恂恂”,正表现其惶恐不安之状。而当他看到“吾蛇尚存”之后,因为有蛇准备着,到规定的时候可以把它缴上去抵租税,所以才又“弛然而卧”,放下心来。“弛然,正表现其轻松放心的情态。这里“恂恂”与“弛然”对举,两相照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蒋氏“视其缶”胡后心情的急剧变化。通过这样一张一弛的对比描写,更为突现了“赋敛  相似文献   

10.
严母教子     
是年夏,吾学已甚倦,便求母曰:“吾学久矣,可容吾歇少顷?”然母不从,迫吾学。吾思之:焉能不学,而母从之?即而,吾思出,便诳母约:“吾全身痛,恐患疾,故不能学也。”母急,便从之。  相似文献   

11.
“吾不如”     
戴荣里 《老年教育》2011,(10):20-20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段话可以说是刘邦知人善任、一统霸业的重要经验总结,其中的“吾不如”既坦露了刘邦得天下后的愉悦心理,也彰显了他当时谦虚大度的态度,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是与单数同形的,也就是说,单音节词形式既表单数又表复数。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前句的“吾”是单数,指孔子;后句的“吾”是复数,指冉有和季路。在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复数几乎全部用带复数词尾“们”的合成词形式来表示。人称代词复数在近代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的?这种表示法又是怎样由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笔者就这段时期最有语言研究价值的两部巨著——《水浒  相似文献   

13.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4.
以书、画、诗“三绝”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如木三分骂亦精。这副对联含意深远,耐人寻味,它以作者独有的深刻和幽默,表明了一个严肃的真理:那些不痛不痒的溢美言辞,对艺术毫无裨益;那些深中肯綮的尖锐批评,能够使艺术更臻完美。不仅艺术如此,推而广之,做人处世,莫不皆然。孔老夫子很懂得个中奥妙,他曾说“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看来他是不喜欢“赞”而甘于挨“骂”的。要做到拒绝无益的“赞”和欢迎精到的“骂”。并非一年两年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时间的思想修养过程,正如孔老夫子说自己“六十而耳顺”,这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话,也说明一个人要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彼此彼此     
1、较年岁 一人新育女,有以二岁儿来作媒者。其人忿然曰:“吾女一岁,渠(他)儿二岁,相差倍矣;若吾女二十,渠(他)儿四十矣,安能许此老婿?”妻闻之曰:“谬矣!吾女今虽一岁,明年则与之(他)等(相同,也是二岁),许之何妨?”  相似文献   

16.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位当企业头头的朋友,老爱在居室挂个自书条幅,前年见他写了幅先贤古训:“吾日三省吾身.“读罢不禁为其自律精神肃然起敬.今年见他又加了一幅:“吾日三问创新.“读罢又不禁为其乐于仿古创新、紧追知识经济时代而击掌叫好.……  相似文献   

18.
<正>KK者,吾同桌也。KK原名叫张凯凯,只因暑假跟他老爸老妈去美国探望他的姨妈,吃了14天的“西餐”,带了股洋味回来, 他就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KK,并强迫我们大家都这么叫他。你要是叫他张凯凯,他能送你卫生球(翻白眼),就已经是对你礼貌了;若是叫他KK,唔, 这小子准会从书包里拿出好吃的零食  相似文献   

19.
何怡同学问:“《捕蛇者说》是如何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课文中的衬托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处。 1.“戚”为“大戚”作陪笔。课文第二节,作者推出了代表人物蒋氏。蒋氏谈到遭遇时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感到很悲痛,“貌若甚戚者”。作者十分同情,提出为之“更役”、“复赋”,他竟“大戚”,以至于“汪然出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他这不是最悲惨的事吗?有摆脱厄运的可能,为何反而“大戚”?其中必有更为悲惨的经历在。所以“貌若甚戚”正是“大戚”的陪笔。由此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控诉。  相似文献   

20.
1.朽木不可雕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平或粉刷)也;于予与(同“欤”)何诛(责问,谴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 2.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