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真、善、美"的教育方法,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柔性教育。其中,美育讲究"真、善、美"的培育目标,探讨美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以期达到美育辅助道德教育的开展,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美育德”指向的是美和善的关系,追求的是美和善的和谐统一。向善和爱美是人的社会天性,也是存在方式,人类离不开善和美的生活。善和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皆源自人性的内在需求和生命自身的自由追求,都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与美是共通的,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善是美的基础,而美是善的表现形式。基于善和美的相通性,美才得以育德,德才得以育美,这是“以美育德”的逻辑起点。审美教育实质上是唤起受教育者审美经验的过程,而审美经验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美育主要通过深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和坚定道德信念等方式促进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以美育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德育与美育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式,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虽然德育与美育有不同的特点,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但是,美总是以善为前提,美最终也是为了善,这就决定了德育与美育必然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主要表现在:德育与美育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德育对美育具有导向作用;美育对德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美育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效尝试。美育在思想政治教学各个环节的渗透,使得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摆脱了生硬灌输、强迫接受的情形,教育更加人性化;也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美育包含着真与善,又是真与善的统一与升华,它超脱了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强制,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我身心的高度和谐。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美育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可以以美健体,以美益智,以美辅德,可以塑造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应当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在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二要发掘教材美育因素,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促使他们心灵趋向善,形成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8.
黄芙蓉 《课外阅读》2011,(10):120-120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时代赋予学校更高的使命,社会对于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竞争机制下,学校办学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树立以美育人的思想,积极进行美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和渗透美育,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引善、以美陶情,对于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具有“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美育可以美化人的情感,使外在的“他律”(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律”(自觉的命令),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以美引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应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90):129-130
美育融入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美育联系密切,具有互促性。美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够实现"以美养心""以美启智"等教育效果。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美育融合,可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切入,以文化之美养心,以情境之美激趣,以理性之美启智,以情感之美动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就决定了这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其根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能够把这三种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的原则体现为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教育态度的人性化,教育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善"的原则体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发掘对象的优点、长处,在教育手段上通过发扬长处来"长善救失",在教育目的上要"与人为善"和"治病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原则体现为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追求教育方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讲求教育语言的美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同时,音乐又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突出表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我们常常用“真、善、美”来形容社会和人,可以看出,关和善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音乐的特征、功能,尤其是音乐教育角度出发,论述音乐、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真善美的崇高人格为目标。由于他具有对应地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人生的潜能,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实际上已超出了真善美的审美场,向着益、宜的高层次的审美场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种力量在支配着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去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15.
德育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时期应在德育教育中引进审美艺术,按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唤起德育教育对象美的情感,实现德育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以来,基于科学主义、人主义和科学人主义三种化思潮,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科学主义与人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对立,也导致了对教育目的的片面追求和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观,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为指导,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主义教育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互相剥离的状态,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必须坚持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切入点,以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自的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道德精神与法律意识向现实真、善、美的转换为指归,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保障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的内外价值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道德教育一味强调科学和理性,难免走上一条唯理性之路。道德教育重视人格的培养,美对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艺术是美的,艺术美与人格相呼应。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艺术美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将艺术美融入道德教育,从而为偏理性德育注入艺术的美的清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