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认知型隐性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认知型隐性知识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获取渠道,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主观性、知识理论结构非严密程式化和经验方法标准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型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对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认知型隐性知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部分,它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术性质、研究任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的船和桥,方法创新是学术进步的阶梯。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研究生普遍缺乏方法论自觉,加强方法论教育时不我待。高校应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普遍开设方法论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炼问题、鉴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郭继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39-43
认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位乃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质量之关键,亦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之要津.指出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位,不仅必须在学术操守、学术目的、学术热忱等导向上加以引导,而且需要在加强经典研读、拓展学术视野、转换学术视角等具体方法上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4.
崔建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69-72
指出研究生个体和集体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认为研究生隐性知识的管理,不仅需要学生自身通过写日记、写读后感、意象反思、观察、倾听等途径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交流分享促进组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需要学校、导师营造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和促进体系. 相似文献
5.
专业隐性知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研究生专业隐性知识明显不足,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缺少教师专业隐性知识传递的激励机制,缺少专业隐性知识交流的平台和校园文化氛围。本文从专业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出发,对促进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之间专业隐性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提出具体对策,以促进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隐性知识获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创新实践的重要目标;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要重视隐性知识的获取;高校要从重视学术交流、改进教学方式、完善导师制、营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等方面重视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协议的签署方,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帷幕在中国已经拉开。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工程教育的国家,但它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工程教育实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科学求真,人文务善。工程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着力培养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成芳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82-84
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理论基本内涵的描述,以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隐性知识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知识经验及创新实践的密切联系,以期从隐性知识理念这个新的角度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人文教育在军校研究生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分析了人文教育在军校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加强军校研究生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在研究生培养中意义重大.欧美国家的多样化教学、紧密的师生关系、注重科研实践、多学科交叉培养等做法为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相似文献
11.
左岩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5):21-24
衡量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水平,不仅要看显性知识,更要看隐性知识。因此,中国人文通识教育要有大的突破性进展,重心必须从“显性知识”转移到“隐性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部有关领导多次提出 ,不能用工科的思路来办大学 ,大学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支撑 ,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要为本校的文科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而且要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为高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 ,这是一个新课题。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中国具有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四书·大学》开宗名义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相似文献
13.
14.
隐性知识视角下的研究生选拔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治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81-85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知识体系.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与研究过程中,逐渐获得与积累了本专业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研究经验、研究技巧以及采用本专业理论与方法思考和解决所碰到问题的习惯等等专业隐性知识.但是,当前研究生的选拔中,存在忽视专业隐性知识的弊端.其实,研究生的专业隐性知识在从事专业研究和思考专业问题等任务时可以表现出来,因而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评估与测量研究生的专业隐性知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都需要有关的隐性知识作基础.通过研讨式教学、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等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专业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站在教育的立场 ,探讨了人文知识的六大特性 :人文知识承载着溢出事实之外的价值负荷性 ;人文知识的自身演进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悖论性 ;人文认知结论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直接涉入性 ;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 ;人文知识走向生活世界的不可傻瓜化和难于简单化 ;人文知识的语言性。这些特性的揭示为人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指出军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应紧贴党的创新理论前沿,紧贴学科学术前沿,紧贴自然科学前沿;应围绕部队需求,加强质量监控机制、创新教育机制、立体育人机制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也令人担忧,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彰显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呼唤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模式和战略的复兴;人文教育在建立和谐社会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是高校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西方“功利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与盛行,英语教学中出现了重工具轻人文性、重实用性,轻素质性的趋势,研究生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将人文教育应用到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20.
国内对隐性知识及其教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隐性知识及其教育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了隐性知识理论的研究及发展。隐性知识的特征和结构,并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