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2.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3.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4.
王红  李俊峰 《地理教育》2014,(7):109-110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歌曲为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歌曲在地理感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由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学习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按照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通过分析二元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分立、连续理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统整、概念重建主义主导下的综合课程范式转换、整体有机论主导下的体验课程.展望了基于核心概念理解的综合课程时代。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8.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较之《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形式、内容和体现地理课程教育理念上都有了深层次改革和创新,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把握“内容标准”改革创新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当前学习、理解地理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1.“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地理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洪建 《教育科学》2004,20(3):43-45
知识既构成课程的实质要素,同时,人们对待知识的不同观点又决定着课程编制的不同范式: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与学科中心课程范式密切相关:知识的“参与者理论”与活动中心课程范式不可分割,而知识的“生态学理论”与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不无关系。保持课程类型的内在张力,加强各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而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一、香港中学地理教育的生本取向1.地理课程及评估导引,引领生本取向的地理教育(1)目标具体细化,促进全面发展。香港《地理课程及评估导引》课程目标由知识与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三个维度组成,包含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三个维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改革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新健康向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发布的中一至中三地理课程采纳议题为本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至今已沿用多年并广受教师们的认可。中四至中五地理课程则以“主题学习”为建构课程的取向,由主题和议题两部份组成,帮助学生系统地获取基本地理知识和概念,以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2003年课程中议题为本取向仍未全然取代知识概念形式的学习,直至2007年高中地理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 30年。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 ,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对课程符号进行理解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 ,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课程生活化是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本、科学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登阶入室。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 本或科学世界是一个由学科理论知识所构成的抽象世界。它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使得学生与它有一定距离,学生面对这些抽象知识就会感到陌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作垫铺,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如果硬性灌输,就会让学生囫囵吞枣,难以内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本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个缓缓的“斜坡”,让学生能顺利走进本。与本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思想的对话,真正理解并接受本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推进课程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使其成为教师“修路”“搭桥”的材料,使那些抽象、枯燥的本知识能还原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变成理解本知识的“跑道”与“台阶”,让学生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当本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对接、融通、整合时,它就会形成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学生对“在二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这一观点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满腹狐疑,怎么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为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还不如书本上的理性认识正确、可靠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疑惑只是一味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最有代表性。新一轮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理念。这些课程目标和理念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颇为相似。因此,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强调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按照地理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所以,  相似文献   

19.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内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教学内容虽然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其将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