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红英 《教育》2014,(9):56-56
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教师已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利用者;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应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根据大纲的落实、教材的探究、学情的需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以此充分发掘文本的价值,寻找新的突破口,实现真正的高效阅读.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视域融合”,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本,“一点突破,反复咏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即是此理。  相似文献   

3.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知背景等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群文作为不同文本的组合体,其解读空间更为宽广。学生和教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若能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便能更好实现群文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生本化。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认知,竭力追求个性张扬;教师同样也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师生双主体意识强烈的生本课堂中,个性化得以充分落实。在此基础上,双主体使群文阅读实现了多元化,得以升华。文章从“双主体,是多元化群文阅读的保证”“双主体,是个性化群文阅读的前提”“双主体,是生本化群文阅读的升华”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在散文界有盛名,被选入粤教版必修教材。其主要价值并非来自“语言张力”和文辞优美,而是来自对“个体价值与生命觉醒”的呼喊。这是一个高深话题,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本决定了教学的价值应该在于作者价值取向和读者价值取向的呈现与实现,而不是到文本价值的实现为止。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阐释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部分历史面目展示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发展他们的历史素养,“用教材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要做到“用教材教”,没有历史阅读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真正使教材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真正使文明史观落实到各个细节。本文试以《巴黎...  相似文献   

6.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富有创意的重组、解读,整合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堂引向生活,引向课外,但并不意味着要轻视、弱化教材,忽略教材的价值取向.相反,对有效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应加强对文本个性化、专业化解读;对学生语文能力而言,应切实落实"双基";对师生共同成长而言,在文本价值取向的框架内,应合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 这里提出的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不受教材既定重点、难点的限制,不受教学参考书的分析及答案的束缚,教师也不对学习内容作先入为主的解说或暗示,而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涵咏、体验和感晤,去发现课文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科学捍卫"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又要对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予以关注、呵护和有效引导,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的"水乳交融"、"生""本"相长。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应“用活教材”,对文本进行再构.原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兼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体实施时,可创设匹配的语境,提炼合理的主题,进行恰当的拓展.当然,文本再构,仅是“用活教材”的一种路径,对于教材更多的使用角度,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发、挖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凭借和支架,教师可以从“文”入手,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文本,积极探寻促进“这一个”文本教学化的最佳切入点,使文本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诸多要素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唯教材之马首是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法的指导,跟着教材亦步亦趋,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教材. 笔者认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就要从个性化使用教材做起.只有灵活使用教材,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己任,才能落实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实现教学共生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3.
周华 《天津教育》2007,(10):24-24
要实现教案内容的个性化,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参考书当作众多教学辅助资料中的一种,当作一本专家学者的教学建议书。它的作用仅仅只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一种有益参考和必要补充。要实现教案内容的个性化,更重要的视角是要做到“课中有我”,要求教师敢于在教材分析与解读上烙上自己的烙印,用自己的灵魂与文本交融,打造出属于教师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文本采用的教条、僵化、单一的解释体系,把学生与文本隔离开来,甚至于教参一统天下,以解释取代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失于盲从和牵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大纲、新课标的颁发,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民主多元意识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个性化、多元化阅读的教育理念渐入人心。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仅体现了对作者、文本的尊重,同时体现了对阅读主体和学生个性的尊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尊重却偏离…  相似文献   

15.
陆云峰 《师道》2009,(10):39-4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标提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得当下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走向了争鸣状态。其中,关于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过度关注教材的文本教学,阅读也仅仅停留在学生对书目的文字阅读层面,而缺少文本及主题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阅读后生成自己的思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个性化阅读。因此,如何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专题阅读模式中如何利用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以及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材)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功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实施新课程倡导的“生本”理念,不少老师加大了对文本价值和内涵的发掘,以增加文本资源利用的含金量。毋庸置疑,这对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着诸多益处,但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仅一味地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反而会减损了教材的价值,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文章说理透彻,浓浓的师生情谊宛若清水缓缓地流淌在字里行间。尤其是论水一段,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该紧扣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体例特点,依据教学文本的文体特点,挖掘文本价值,寻找教学价值,进而在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中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