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黔云 《新闻窗》2007,(4):109-110
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大多数报纸达到十几、几十个版面,直至一二百个版的报纸也时常出现。报纸的“厚”办方式,是媒体走向成熟的一个体现,也是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报纸厚了,价格却并未随之上扬,颇得读者的喜爱。但对媒体来说,报纸变厚,却潜伏着不小的危机。其实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面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付圣 《今传媒》2022,30(1):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对新闻传播学界来说,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四全媒体”凭借其独特的时空、内容、表现、效率以及互动优势,给传媒生态带来了重大革命。在“四全媒体”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程序、受众阅读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和传统媒体经营管理方面面临困境。传统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向“四全”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需要优化媒体制度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断增强社会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3.
赵晨 《新闻传播》2010,(6):73-73
预测新闻是根据事物发展现阶段的影响要素和特点.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走向,进行判断和推测的一种报道,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预测新闻不同于预报新闻。预报是对未来数日、数月、数年已经安排或必将发生的一种重大事件的提前报道,比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何时举行,  相似文献   

4.
张建毅 《新闻知识》2001,(11):39-40
在浩淼的西方新闻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美国人情味新闻延续一百多年而不衰,其中的秘密何在?这种形式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有没有借鉴的意义?如何借鉴?我们有必要做一番探讨。一、人情味新闻的由来人情味新闻(HumanInterestStory)是美国报纸的一种特殊新闻体载。它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便士报时期〔1〕。便士报以它价格低廉、报道面广的优势,冲破了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政党报纸时期,开创了报纸面向广大平民读者的新格局,使报纸成为真正的新闻纸。在美国报业巨臂约·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上,就曾刊出一条题为“穷人的圣诞…  相似文献   

5.
权威性的政策宣传历来是每一个主流媒体的强项。时至今日,越来越快的阅读节奏和日益多样的阅读需求要求媒体必须在政策与读者之间寻求到一些结合点,以帮助读者面对海量的政策信息时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6.
“你们正受到两方面的攻击,在广告方面,有诸如网上拍卖行这样的公司正在抢夺报纸的分类广告;在编辑方面,有来自网上在线新闻服务的冲击。”2001年4月,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格鲁夫出席美国报业在旧金山举行的年会时告诫报社。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有些夸大其辞。时至今日,安迪·格鲁夫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虽然,报纸依旧是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传媒产业的核心构成之一,但是报纸明显地受到人们休闲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报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广告增长率明显下降,年轻读者流失严重。率先…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4):17-2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引发了激烈的新闻端口之争,被迫卷入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面临巨大变革。然而,由于始终无法克服旧有传统中商业取向与宣传取向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地方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报道旨趣与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并不契合。其媒介融合转型只能停留在建成"新闻端口",而无法形成挑战商业新闻端口的竞争力。在既需要变革又不能彻底变革的情况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能使传统媒体内在的市场/制度二元区隔及其各自内在逻辑的差异被进一步强化,加深了它作为"文化孤岛"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表现形态和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加,新闻生产进入了浮躁和迷失交织的时代,信息量在膨胀的同时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代纪录.很多人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难以自拔.因此,新闻传播中的快并非都是优点,慢也并非均是缺点,传统媒体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以深入的态度、以广阔的视野去描述社会的“画面”,那么这种慢就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冲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微博,就是微博客,可称为瘦身的、简要的博客,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从2009年到2012年,新浪中国的微博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3亿大关,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这就意味着,在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超过13亿人中,有超过四成的中国人都  相似文献   

10.
朱笑宇 《图书馆》2020,(8):67-71+92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媒介的普及,自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文章从Youtube和Bilibili等视频网站切入,结合2010至2019年间美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案例,分析自媒体与公共图书馆的互动现象,梳理出公共图书馆相关自媒体视频创作的四种类型,强调传统阅读需求与自媒体阅读需求相融合下产生的"四重阅读需求",建议在分享机制下调整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思路,从内容输出平台转向打造交流平台,从"分享"转向"吸引分享",以架设舞台的方式促进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1.
重大的独家新闻永远是稀缺资源,一家媒体独家新闻越多,它在受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便越强。所以拼抢"独家",永远是媒体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但独家新闻不是每天都有,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些记者  相似文献   

12.
13.
《声屏世界》2013,(3):87-90
营销背景2012年,是《广州日报》创刊60周年。在过去的60年,《广州日报》走过了辉煌;但今天,也无可避免的与全球报业一同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据第五届中国报刊广告大会发布的CTR研究数据表明,2010年至2011年期间,报纸流失读者350万。近70%的读者人群年龄在35岁以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渐渐地远离了报纸。近年,报媒行业开始转向全媒体发展,企图通过自身的变革重新定义纸媒新力量,但却始终缺乏实际意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读者本位的观念已深深植入媒体人的头脑之中。满足读者的需求,争夺受众的眼球,扩大发行量,增加收视率和点击率,增强影响力,是媒体追求的目标。而满足读者阅读时"过心"、"过脑"的"深阅读"需求,恰恰是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保持强势和权威地位、提高影响力、增强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黄敏 《新闻通讯》2013,(10):47-48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者做实验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从几年前《都市快报》的“好奇实验室”到最近央视推出的“是真的吗”,“实验新闻”大有火遍全国大小媒体的势头。对此有人觉得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秘密武器,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媒体低俗化的又一直接证据。作为南京晨报一名一线记者,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参与的大量实验新闻实践与写作的经验与想法,与大家交流分享。背景:反击新媒体的“新媒体式”武器如今,但凡提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都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早期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再到现今的微博、微信,媒体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即时化。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地位遭遇到来自各方,尤其是新媒体的严重挑战。诸如时效性、专业性等过去的传统优势如今正悄悄变成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并且在媒体的竞争中被逐渐放大。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国际互联网开始在我国安家落户。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传播业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的发展壮大,无疑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电视传播业产生巨大影响——当仁不让地与其抢夺着观众,这也就向当代的电视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党报工作者传统地认为,党报发挥好喉舌功能,主要就是“你说什么我报什么,发生什么我写什么”,习惯于当“传声筒”、“加油站”,对于读者的需求研究甚少,新闻策划普遍成为“弱项”。任其趋势发展,党报的影响力只会渐行渐弱,退出主流话语空间、失去读者市场绝非危言耸听。放眼当今,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新闻竞争最有效、最有力的一个手段,党报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继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之后最新的网络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方式,自由编辑发布长度一般不超过140字的微博贴子,而他人作为跟随者(follower)可以及时查看、转发、收藏这些信息并发表评论。凭借其独有的交流方式与机制,微博基本具备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终端)发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钟爱。  相似文献   

20.
信息海量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单凭“卖新闻”已很难立足。拓展“卖观点”、“卖服务”等多项领域的同时,打造自己强势的品牌活动,凝聚读者培育忠诚度,叠加媒体公信力以及形成报业产业化核心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受传统管理体制、观念以及人力物力等条件的制约,打造自身品牌呼声虽然风生水起,但难度也不小。本文从自身体会出发就媒体竞争走进“品牌时代”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