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灰色腐败行为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介于“是”与“非”之间、罪与非罪之间的行为。灰色腐败行为因其模糊、隐蔽,常为人们所忽视,但由于其弥散性强,涉及面广,危害往往超过黑色腐败行为。灰色腐败行为完全可以从制度上加以遏制、消灭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腐败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的腐败.腐败总是与一定的公共权力密切相关,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权力腐败表现为权力的非责任化和权力的权利化.遏制权力腐败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要防止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必须为权力的运作设立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权力之间的制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强化制度监督为出发点,分析了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权力腐败和权力监督的关系;制度监督对遏制权力腐败的作用;制度监督形式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遏制权力腐败必须要形成有效的网络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坚决反对和遏制权力腐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遏制权力腐败,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为实现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5.
腐败难除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在制度上、体制上和秩序上存在着的漏洞和缺欠。严惩和重典的威力是有限的,只有实现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如何行之有效地遏制、惩治高校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课题。鉴于此,针对目前高校腐败的现状,分析高校腐败的特征及成因,结合高校实际,设计遏制、惩治高校腐败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刑法的具有遏制和惩治司法腐败、权力腐败、集体腐败、经济领域的腐败以及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等方面的作用,为反腐败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一种国际性的社会现象,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私有观念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是法治,但也离不开德治。构建遏制腐败的法治机制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治腐败的法律体系,健全廉政工作机构,加强廉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腐败主要是权力异化的产物。权力异化就是公共权力蜕变为私有权力,它是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权力异化主要来自于对法律制度的凌驾和践踏。因此,只有重视和加强法制建设,才能遏制权力的异化,进而遏制腐败和逐步消除腐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有企业消极腐败问题已成为一大顽疾,并引起广泛关注。如何从源头上有效治理腐败,本文从机制创新上做了一些探讨,旨在通过创新教育警示机制、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发展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寄生在我党肌体上的毒瘤,反腐倡廉是纯洁我党肌体的良方。惩治腐败固然重要,但是预防腐败更为重要,透析腐败现象背后的人性基础,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自觉地增强其防腐、抗腐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司法腐败     
司法腐败与司法公正背道而驰,有着莫大的社会危害性,遏制司法腐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腐败的产生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应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私欲与腐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欲可能导致腐败 ,人类社会还未超越私欲与腐败的历史阶段。腐败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私欲 ,控制的对策措施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 ,使人自觉抵制私欲的诱惑 ;二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减少以滥用权力的手段满足私欲的机会 ;三是加大对腐败的惩治 ,威慑私欲引发的非份之念。  相似文献   

14.
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作为当前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极具消极影响的问题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的含义进行界定 ,并对腐败参与人的经济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受贿和贪污两种腐败行为的模型推导 ,得出结论 :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构成了腐败的动力基础 ,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是造成腐败的体制根源 ,国有资源产权不明晰构成了腐败的诱致性因素 ,促使了腐败的多样性发生。正是这些经济因素构成了腐败的经济性根源  相似文献   

15.
李旭辉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3):14-16,36
目前我国正处于腐败的高发期,而这种腐败的最大特点就是转型期腐败。转型期腐败的发生有三个产生因素:腐败机会、腐败动机、公共权力过大,同时存在监督机制不到位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依法治理腐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邓小平认为,治理腐败,要标本兼治,既要重视治标,更要重视治本。邓小平不仅强调要依靠法制监督制约权力,还十分重视法律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他认为惩治腐败靠“人治”是靠不住的,“法治”才靠得住些。他要求要完善法制,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他强调指出,制定法律要完备,执行法律要严格,惩治腐败分子要严厉。  相似文献   

17.
腐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生活作风、结交朋友、亲属管理等方面。产生腐败的原因是复杂的 ,主要有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拜金心理。我们应采取加强教育、依靠法制、搞好监督等措施 ,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8.
腐败滋生蔓延是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我国,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低是腐败滋生的原因之一.在现有体制下,与其所实施的腐败行为相比,腐败者在经济上、政治上、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所承担的精神压力等方面投入的成本较小.本文通过对腐败成本的分析,针对我国腐败行为的“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现状,提出以刑事法律提高腐败成本的方式,从而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构筑反腐防线.  相似文献   

19.
准确界定腐败和科学测量腐败是建立完善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两个基本任务。在民众越来越关注腐败,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惩防腐败的背景下,准确界定腐败和科学测量腐败显得更加突出和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从一般意义上界定腐败的同时,我们应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做出能够准确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界定。在测量腐败方面,坚持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相结合,以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为最低值,以民众的感知程度为最高值,这有利于相对准确地把握我国目前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20.
腐败型犯罪是区别于职务犯罪的另一类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类型,二者的主要不得区别在于犯罪的主观方面,即腐败型犯罪主观上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有明确的徇私牟利的犯罪目的。文章论述了腐败型犯罪的特征、根源及对策,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腐败型犯罪,打击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