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木 《师道》2002,(3):43
曾听过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一间囚室中关押着两名美国军官。囚室十分狭小,并且极其的阴暗潮湿,他们惟一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便是接近天花板的一个小小的窗户口。于是,他们两人商量好,轮流站在最好的位置看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看到的总是外面的高墙、高墙上的电网与德国兵,因而感到自由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2.
萨苏 《高中生》2012,(13):46
要说德国人冒充美国兵我们信,这是因为美国人本来就是移民,他们的血统、文化、母语五花八门,而且美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所以美国人的英语也讲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是,八路军居然能冒充日本兵,实在是匪夷所思。日语是一门难学的语言,何况日本地方小,民族单一,语言也相当统一。如果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很难说  相似文献   

3.
约翰的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  相似文献   

4.
李燕 《课外阅读》2007,(7):24-25
他不喜欢和母亲说话,他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是深谙母亲的缺点。他觉得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不懂对他呵护宠爱,不懂用温暖的手轻抚他的头,也从不懂温柔地叫他的名字,甚至她连一顿可口的饭菜都烧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她不美丽,拴不住父亲的心——他一直将父亲不回家的错归咎于母亲。  相似文献   

5.
我站在一片迷雾中,不知所措。天使告诉我,让我下凡当一只鸽子。我就这样成为了一只鸽子。时光倒流,定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站在法国的一家农户的院子里。德国人……那不是德国人么?德国侵占了法国,我想。一个小男孩看着我,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抱起我,从我的脚上解下了一根红丝带。我盯着他,迷惑不解。小男孩跑上了阳台,挥舞着那根红丝带。红丝带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火苗,在引领着什么。那是召唤法国游击队的信号啊!“噔噔噔……”我听到一阵短促急迫的上楼的声音,我扭过头去。是德国兵!他们肯定是看到这个信号了!邪恶的德国兵举起了枪…  相似文献   

6.
原作节选 第1章 1632年,我生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我们不是本地人.父亲是德国不来梅市人.他移居英国后,先住在赫尔市,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最后搬到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滨逊·克罗伊茨内.由于英国人一读“克罗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以至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这么写了.所以,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相似文献   

7.
一个小男孩非常苦恼,因为他发现有好多事情,别的大孩子都知道,而他却总是不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母亲有一天对他说,“每个人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在他七岁时就什么都懂了,那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我喜欢这位母亲的话。不懂本身没有错,而如果认为不懂是因为自己比别人笨,从而自卑自弃,那就错了。也许,有人会对你说些他们懂而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人们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在这一天,孩子们把卡片、礼物和鲜花献给他们的母亲。虽然美国直到1907年才庆祝母亲节,但是尊敬母亲的节日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尽管那时人们是庆祝诸神之母———罗伊的。后来,在17世纪初的英格兰,人们有一个惯例,就是在每年六月的第四个星期天庆祝“省亲节”。在省亲节那一天,通常与雇主住在一起的仆人,被劝说回家孝敬他们的母亲。按照惯例,他们要带一块特殊的蛋糕回家庆祝这个日子。在美国,1907年有一个来自费城的叫阿纳·贾维斯的人,发起了一场建立全国性的母亲节的运动。在西弗吉尼亚的格…  相似文献   

9.
重读兰本达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前段时间,和网上的小伙伴们谈着学科里久远的年代,说着许多他们不太了解的事情,大家都深受触动。他们谈到一些人和事,我听后不无感慨。其中谈到了两个老人,一个叫兰本达的美国人和一个叫刘默耕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1961年,一个8岁的中国女孩儿随着母亲和妹妹坐上了开往美国的渡轮到达美国。最初移民的岁月里,她们一家四口住在纽约的一个一居室公寓中。母亲不懂英语,没有工作,全家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身上,为养家糊口,父亲一天打三份工,晚上回家后还要帮她改作业,生活的艰辛可想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相似文献   

13.
形象语言     
有两个美国人到西班牙去旅行。他们来到一家饭店吃饭,可他们不懂西班牙语,而女服务员又不懂英语。这两个美国人想要喝点牛奶,于是打手势叫来女服务员,左比划,右比划,但女服务员仍然不明白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其中一个美国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头奶牛。女招待好像明白了,转身就走。“你看,”这个美国人洋洋得意地对他的同伴说,“在外国遇到这样的困难时,一支笔、一张纸真能帮上大忙。”一会儿,女服务员回来了,但手里拿的不是牛奶,而是两张看斗牛的入场券。两个美国人目瞪口呆。 …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心理学家分别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飘荡在外地的德国人来说,面包不仅仅是一种好吃的食物,更蕴藏着一种思乡情结。每一位曾经到地中海、中东或者美洲拜访过朋友或亲属的德国人都知道,这些人最希望带给他们的小礼物,是一个新鲜的全谷类面包。著名的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1941年流亡美国时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哀叹道:"美国没有真正的  相似文献   

16.
《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它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因各种原因举着猎枪不敢开枪,最后德国兵和一只野猫一起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牲畜林》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德国兵扫荡村子,一个叫朱阿的农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花牛而一路跟踪抢牛的德国兵,在路上,一次次举起的猎枪却因别人的一次次阻止而放下,最终德国兵与一只野猫一起跌下悬崖丧命。小说在三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松幽默的语言、喜剧化的人物形象、延迟的结构。小说用文学的轻松化解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令人深思,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8.
<正>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约翰和父母都放心不下奶奶,他们不知道,孤单的奶奶将来该如何生活。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一个可以异地存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相似文献   

19.
<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它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因各种原因举着猎枪不敢开枪,最后德国兵和一只野猫一起滚下石崖.  相似文献   

20.
终极密码     
<正>1二战期间,18岁的彼得被德国人关进了集中营,和他同牢房的是个叫别尔夫的青年。在患难与共的日子里,他们相依为命,情同手足。那天,集中营新来了一个叫休斯的囚犯,他自称是一名英国飞行员。一次,别尔夫、休斯和几个囚徒躲在牢房里商量着什么事,彼得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