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历史正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本文从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入手,以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视点,揭示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讴歌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2.
何志虎 《历史教学》2002,(11):11-16
汉族渊源于史前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魏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3.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孙立群 《历史学习》2009,(12):27-27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殊阶层。在数百年间,士族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常称魏晋南北朝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史观发生突出变化的历史阶段。这种变化从它的历史形式来说,体现在民族观与民族政策等方面;从史学形式来说,则在史家的主体认识、史书的编撰思想中得到了更为具体、深入的体现;在民族理论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理论总结,成为历史形式与史学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并勾勒出这一时期民族史观演进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7.
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文化相互交流互动,凝聚融合,最终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考古证明,新石器时期至夏初,我国文化的互动表现越来越频繁,早期为点状,中期为片状,晚期则发展为典型的区域性文化.到夏朝初年,华夏民族因文化的高度凝聚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8.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刘伟 《历史学习》2004,(9):38-38
魏晋南北朝时,居住在我国西边和北边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大规模向南向东迁徙。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中原富裕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还有人认为主要是汉族统治者政策失误导致,等等。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仅仅上述理由尚不能充分说明:为什么同一时期有如此众多民族的同一行为?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有其固定的生活区域和生活习惯,没有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区域和生活习惯的,那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它在文明曙光时期,即从新石器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已经在黄河中游形成它的前身华夏族团,在夏商周三代从东方和西方吸收新的成分,经春秋战国的逐步融合,到秦统一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平原地带。汉继秦业,在多元的基础上统一成为汉族。  相似文献   

11.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语,此话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却反映了自先秦三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从黄巾起义失败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到隋朝灭陈天下重归一统,这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约四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统一中国短暂的三十多年外,历史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呈现南北纷争、政权多嬗的局面,先后出现了34个政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既争夺惨烈,又精彩纷呈,而士族兴衰和民族交融,是这段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应该成为学习这段历史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族际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北京市M大学12位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次,通过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东部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认知、民族文化知识、多形态教育涵化、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动行动、族际交往场域六个关系范畴内。最后,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1)挖掘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资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2)调查分析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双位需求,构建学生实践共同体以增进族际间文化互动;(3)开展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增加师生族际接触频次以弥合交往鸿沟;(4)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外化于行;(5)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效;(6)建设和合共美校园以延伸交往交流空间,保障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建设好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族文化史研究,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丰富与发展。民族文化史的研究成果对增强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友好团结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现实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了伍雄武同志的新《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以下简称《新论》),我才恍然大司,原来我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中国领土上存在的各民族的总和”,而早已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有其物质基础与历史过程,更有其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新论》这本书把这个极其重大而又一向被我们习焉不察的问题,详细分析论证了出来,其价值自难估量,在读该书时,我似科是被作领着,经过一系列崎岖的坡路,攀登一座思维的高山。一路上看着他怎样通过精思,迈向自得,最后碹以融会贯勇。特别是在读该书的第五章《中华民族概念的逻辑确立与民族实体的确认》时,这种感受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15.
辽、金、元三个皇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和西夏、两宋的历史或相联系,或相衔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又一个多民族大迁移、大组合、大融合的历史面貌。辽、金、元三朝历史的重要,还集中反映在它们都是以少数民族即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贵族为主建立的皇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目标导学】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