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语言魅力的对联与语文教学也息息相关,首先,借助于课文中引用的对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借助于对联的学习,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获得欣赏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学形式,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选取对联,恰到好处将其介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可以浓厚语文课堂的“语文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纵横拓展,谈古论今,提高语文素养。现以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和作文教学的几种表达形式为宇,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禹旭红 《教育艺术》2003,(12):35-35
对联作为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对联,就会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5.
卢炳祥 《中学文科》2007,(9):140-14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革命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也为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如我们所知,各个时代都有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元代是“曲”,明清是“小说”,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那么,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这便是“影视艺术”。本人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以来,一直探索如何将影视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下面是一点浅薄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朱莉 《教育现代化》2006,(8):123-123
时下,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电脑和网络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际和写作习惯,也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已经是无须论证的事实。现在,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越来越被重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已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7.
周经纶 《学语文》2006,(4):25-26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傲的好或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词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等。”在陈教授极力的倡导下,1931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中出了一道对联题。  相似文献   

8.
张方镇 《语文知识》2004,(10):38-38
2004年,在全国17份高考语试卷中,有8份考查了对联。除上海卷是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知识外,其余7份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现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联,作为中国学独有的一种用语言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学形式源远流长,在语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作用有四:帮教师卒章显志,助学生抓住要领;引发思考的切点,透析章的标尺;只言片语解缘由,化繁为简寓其中;悠悠对联娓娓语,指点迷津惜光阴。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升。阅读与写作应当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结合体,语文教学必须促使其联系得更为紧密,让阅读促进写作,让写作去提升阅读,是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两行文字”——对联,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丛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正与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琴瑟和呜。不仅如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时常能见到对联形式的题目,而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对联艺术,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联到底还是较为生疏的。那么如何将对联引入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课间游戏"的教育功能正逐渐丢失,事实上,课间游戏是课堂教学一个很好的拓展阵地,将课文作为游戏创编的出发点,通过教师推项目、合作想项目、个人创项目等,让课堂教学与课间游戏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导语进行渗透,可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的分析中渗透,可引导学生思维;在改善课堂教学总结中渗透,可提高概括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使文章美起来.总之,学习对联,不仅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其文学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15.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至语言、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追随。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并就此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华夏文学百花园中独有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学习对联.  相似文献   

19.
对联具有特殊的语言特征,在语文教学中作用独特有助于学习语法,学习逻辑,学习修辞;并有效地培养汉语语言的写作功力.  相似文献   

20.
张海云 《生活教育》2012,(19):68-69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学术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被这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感受到对联的博大精深。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