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略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传承与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作家王跃文因其小说集《官场春秋》和长篇小说《国画》,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官场小说”。与我国传统官场小说相比较,作家王跃文既有传承也有突破。首先表现为题材的趋同性。以“官场”人物勾心斗角、追权逐利为主;其次,古代官场小说对人性关注不足,更多地表现为奴性、兽性、神性方面,而作家王跃文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小说主人公所持的态度,并打上作家自己人生经历的烙印。但作家并未达到他预设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仍需对社会现实和所谓的“官场”作更深层的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官场小说从清末到现在历经了一个很长的发展周期,近20年是风行的黄金期。但是中国官场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题材,存在严重不足,创作思想高度不够,缺乏富有时代精神的正义之气,艺术质量欠缺,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这类作品还有较大距离,缺乏应有的“文学气韵”。在文学层面上与其销售的风行相比。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时期官场小说已成为目前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创作和阅读热潮.世纪之交的官场小说其实不是新鲜题材,官场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本文在考察文学史的基础上梳理了官场小说的渊源与流变,探讨官场小说的发展流程.  相似文献   

4.
《国画》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以《国画》等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小说类型,然而对于“官场”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大多还流于浅表。文章以文本社会学、意识形态分析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国画》这一文本的话语深层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其说《国画》是对“官场”的批判。还不如说是对某些“官场规则”的抱怨,及对借助“市场规则”(交易)获取“权力”的跃跃欲试。它不仅没有质疑权力,反而凸显了权力。权力仍在迷宫般的灯火阑珊处招手……在某种共同的渴望中,《国画》既是一种“公共的梦”,又不失为某种“仕途宝典”和“升官指南”。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官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王跃文,其官场小说作品以其曾经熟悉的环境——官场生活为素材,注重对办公室、会议室和酒席、家庭等特定场景进行描绘,突显了官场世界权、圈、钱等潜规则;关注官场中各色官员灰色生活的表演,艺术地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王跃文以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来审视和剖析他所熟知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在行政转型时期一副多侧面、日常化与世俗化的官场图景,使读者得以走入官场,审视官场,品味官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创作个案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正如某些论所言,当代中国坛一个“突出而重要的学史现象和化现象”,就是以正面描写官场权力生态和揭露腐败现象为特点的官场学的兴盛和繁荣。官场小说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权力镜像,是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所谓宏大叙事,涵括了诸多复杂的话语系统,是个多重暧昧的话语场域,具有丰富的言说空间和特殊的研究价值。研究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对官场小说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化阐释和美学批评,其立足于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的个案研究无疑是此一时期官场小说研究的重要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以锐利的笔锋对准晚清官场和整个封建统治集团,描绘出一幅在我国文学史上不曾有过的官场群丑图,成为“谴责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官场小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官场小说”的否定性评价已经成为批评领域对待这一文学现象的主流态度和重要特征。官场小说是作家面对转型期社会复杂矛盾所产生的现代性焦虑的一个表征,在对官场腐败、价值失范、人性异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批判中隐含着对正义、公平、法制等合理化社会秩序的诉求,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官场小说是以官场生活为表现内容或题材的小说。这类小说自古就有,现当代更是层出不穷。官场小说长盛不衰与中国社会官本位体制的影响有关。人们通过阅读官场小说来了解政治社会。此外,情节的丰富多彩也是官场小说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官场小说可从三方面解读,一是权术,二是官场“游戏”规则,三是政治大智慧。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对官场小说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反腐政治文化在题材和主题上规约着当代官场小说,表现为题材的新闻性和主题的反腐性。同时,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官本位”观念、道德自律和权术文化等,也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当代官场小说成为折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次官场小说的热潮,甚至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在这官场小说中,塑造出了一大批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官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求能够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解读,寻找出其在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写官场人事、描绘官员日常生活、揭露批判官场不良风气的官场小说大量涌现,这一现象显示出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改革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切关注。但新时期官场小说在张扬正义和民主、鞭挞官场丑恶的同时,也对男权中心意识表现出或隐或显的迎合倾向。这主要迹见于小说文本中对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塑造方面。官场小说中的女性抑或是男性魅力的反衬,抑或是更高权力的象征,抑或是丧失女性特征的"异类",乃至是男性堕落的主因。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否定性描写,可谓是残留着或抱有男权中心封建观念的曲折写照,理应引起警觉及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霸王别姬》和郭沫若《楚霸王自杀》都取材于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由于作者写作经验、审美情趣、文学主张不同,取自同一题材的两篇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战争体验和现代诉求,共同构成二十世纪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5.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可谓是世纪之交小说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王跃文以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对宦海沉浮、权力争斗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状作了极其深刻的灵魂审视和道德评判,而且从湖湘文化、官场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对其蕴含的文化意味和存在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层的发掘与思考,既写出了社会的官场,也写出了文化的官场,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期官场小说创作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但其创作方面存在诸多误区。通过消除文学期待与社会期待的严重悖论,提升其审美价值,超越情节模式的单一化、人物的简单化和概念化,重振官场小说,从而真正产生能够震撼整个民族心灵的大作。  相似文献   

18.
晚清谴责小说在发挥文学的批判功能时,采取了不同于精英立场的世俗化叙事.其叙事空间主要集中于家庭,从普通家庭生活情境中透视官场;批判的价值标准归结为生活中的人格品行,从最基本的做人层面剖析官员的人性心理;批判叙事效果追求趣味性,显示一种"笑"的艺术精神,表达出普通民众俯视官场丑恶而获得的心理愉悦感和批判主体情感宣泄后的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19.
卜繁燕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38-40,44
田东照在他的两个中篇小说<买官><卖官>中表现出对官场界的独特把握.他以两种身份言说的方式建构了完整的官场世界,在人物与环境的对立中再现了生存的无奈,并通过反面人物进行隐行书写,表达了对廉正主流的肯定.同时两个小说文本开放性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了多重意义再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李宝嘉(1867—1906)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对中国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代表作《官场现形记》中,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揭露了晚清官场权力追逐的丑态。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小说中描写的官场丑态,探讨晚清官员腐败堕落的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