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重庆市12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活动形式、锻炼时间、锻炼次数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1.5%的男生和94.9%的女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很重要;每一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次的男生为50.4%,女生为41.8%;男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足球,健美操是女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学习压力大与场地器材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市城区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特殊群体认识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参与率仅为39%,参加体育活动的周频率为1~2次,活动时间为30~-60分钟或少于30分钟,其体育锻炼知识比较贫乏,且缺乏科学指导,主要依靠相关专业书籍来指导,其活动内容主要为跑步、长走,其锻炼场所主要为公园、空地和自家庭院,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和调整情绪.  相似文献   

3.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为依据,参照其它院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情况,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探索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成因。结果表明: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度低,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口少,活动中受伤的比例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场地设施、锻炼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及锻炼氛围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建议学校体育场馆要尽量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安全防范教育。  相似文献   

4.
体育活动在当前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是人们健身、娱乐、互相交流等方面最有效的健康途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和提高国家竞技水平的重要部分。要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为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本人认为以教师为先导,影响和带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活动,促进体育文化及其作用的发展和运用,是一个最佳的途径。从学校教师经常的、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进行分析,以教师为先导进行体育锻炼和活动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可行的。下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一、必要性1. 可以祛病强身,提高工作效率,效果。通过科学的体育…  相似文献   

5.
江苏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照宇 《体育科技》2010,31(4):95-98
对江苏的南京、无锡、盐城三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动机和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南京、无锡和盐城三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防病治病、调节情绪、娱乐身心;但是体育锻炼明显不足,表现在体育锻炼频率较低。散步、跑步、羽毛球是常选锻炼项目;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形式以与家人一起锻炼为主。建议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加适合城市居民身体锻炼需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春燕  王欢 《体育学刊》2003,10(4):67-68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要高于女生。影响其锻炼动机强度的主要体育活动形式依次为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媒介、体育消费、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在努力抓好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媒介和体育消费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作用,是今后高校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运用调查问卷、教学调研、座谈等方法,对拱墅区中小学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课间体育锻炼和在没有体育课当天组织的体育锻炼课都能得到保证,但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针对存在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校近几年来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实行量化管理,使之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效果和体会我们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实行量化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体会是:1.有利于发挥整体组织效能,提高了体育的实际地位。我们通过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实行量化管理,充分调动了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能充分发挥体育部的作用,另一是引起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88 625人.结果表明,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多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两倍.改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现状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重要工作.通过对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两美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是:乡村人数比例大;性别差异较小;40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多;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的人数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闲暇时间里更多选择静态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对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海淀区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发现: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内容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领域。随着现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课余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体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共性充分了解个性,并结合学生自身的锻炼方法去开展课余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寒暑假是学生提升自我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但是现阶段小学生在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阻碍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在假期中缺失体育锻炼的目的、缺乏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缺少体育锻炼的伙伴。本文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提出通过搭建线上运动会、开展微课教学并布置体育作业、开展亲子锻炼活动以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等策略,促进小学生在假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自我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体育锻炼动机现状与高校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差异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性,为高等院校提供强化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应对策,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高职院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谦  马麟 《体育科技》2007,28(4):82-84
通过对河北省大学体协所属的27所高职院校的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兴趣,健身娱乐、缓解紧张与疲劳是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70%左右的女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锻炼,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和时间明显不足,场地器材短缺、锻炼氛围不佳等外在因素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残疾人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体育人口比例略高于全国城乡的残疾人,但大多数锻炼无规律;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自发、松散、无序,有组织的活动非常有限;残疾人的体育锻炼缺少专业人士指导;残疾人周围人群对其进行体育活动持支持态度;指出了影响浙江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和普及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庆7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短、次数少;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乔纪龙  王荣 《体育世界》2014,(7):127-128
幼儿体育锻炼是以幼儿为主体,通过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达到增强体质,培养秩序感、道德感,并合理体现幼儿追求人格、人性完善、表达人性原始的真、善、美的活动教育方式。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幼儿体育锻炼的生理、心理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幼儿体育锻炼的概念进行理解与界定,指出幼儿体育锻炼方式、锻炼方法、锻炼原则,并提出幼儿体育锻炼的意义,以期为今后幼儿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缺乏体育锻炼健身意识。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球类为主;锻炼场所主要为校体育场馆、自家附近空地。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不允许、有家庭负担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构成1.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意识是指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等。2. 体育锻炼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由认知能力、参与体育活动能力、自我锻炼及评价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所组成。(1)认知能力学生体育认知能力是以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对体育锻炼目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和对体育锻炼有良好的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也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50年代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学效益问题国际上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围绕体育活动或锻炼对情绪效益、认知效益和自我概念的改善等三个方面进行的。如何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使体育锻炼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便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以山西省11个行政区域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参与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更好地推广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认为:1)山西省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特征呈现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较好,以强身健体和丰富生活为主要参与动机;2)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短、频率和强度总体偏低;3)以公园、社区公共性场所为主要锻炼地点,并以跑步、散步为主要参与项目;4)低水平消费占主流,消费结构以购买体育服装、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