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07年秋季在我省全面展开,面对这一全新挑战,高中起始年级的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已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对高中各学科教学来说,都有一个教学衔接的问题,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本地中考考历史中断了几年。最近从2005年才开始考,而本人就是从2005年进行初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到2007年又开始高中历史教学,目前已两年,下面本人就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5.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三年来,课政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歼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课改的骨干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6.
周滔滔 《文教资料》2013,(27):143-144,146
文章对两位中学历史教师关于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出路的课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初中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高中课程“国共十年对峙”这两课的录像资料研究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作者主要从教学时序、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初中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做好初高中衔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各种因素或多或少在起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材的取舍,一线教师往往习惯使问题简单化和公式化,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试举两例。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将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适应每一个学生,初中招生实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后,初一新生程度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了”的被动局面,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初一年级的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即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教法上的衔接,指导学生搞好学法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10.
从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对现在教育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新时期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方式大一统,忽视教师主体性:培训过分注重理念灌输,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等误区.要使新课程培训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从培训方式上加以变革.专家讲座、专业引领;名师讲坛、现身说法;校本培训、同伴互助.三位一体,三者互动,共同促进新课程历史教师培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给初中历史课程以明确的定位 ,提出初中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2005年秋,江苏省开始高中新课改实验,历史教科书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和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两种版本。这两种版本的内容差别很大。我校使用人民版。由于新教材有很多新内容,现在讲必修一时根本没有时间研究。我提前看了必修二的第一个专题,比较两种版本,发现差距更大。江苏省高考虽然是独立命题,但两个版本怎么处理?为了高考打基础,两个版本兼顾可行吗?新课程又要求教学创新,怎么创新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比较了这个专题,有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也是长期移民造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其学校教育在继承英国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设置在结构和内容上均有独到之处。澳大利亚全国统一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州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但所开设的学习领域是全国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适应"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中学历史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案正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提高青少年国民素养为目标的21世纪课程改革已被社会初步认可和接受,正在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