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转居”新市民的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素质是衡量农民和市民群体质量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文化素质是导致农民和市民两种角色群体内涵差异性的根本所在,也是制约“村转居”新市民市民化的关键所在。而社区教育是实现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学习平台,通过加强新市民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对于提升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社区教育的视角,探讨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教育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新市民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是提升新市民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江北区开展新市民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基本做法,发现当前新市民教育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市民参与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培育“新市民”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诚 《成人教育》2008,(4):48-49
“新市民”是在我国世纪之交,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诞生的一个新群体。“新市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角色冲突、文化冲突和社会规范冲突呼唤社区教育的“到场”和有所作为。“新市民”之“新使命“要求社区教育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和功能:以文化建设为先导,培育“新市民”的市民意识和市民观念;以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为核心,引导“新市民”建设城市、辐射乡村;以制度建设为途径,带领“新市民”建设和谐社区、人文社区。  相似文献   

4.
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常州作为新市民社区教育成绩突出的城市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常州新市民社区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新市民社区教育方面的内容还有待充实,应增强实用性、针对性;形式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新市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结合温州市的实际,对新市民素质提升现状展开调查,从新市民教育现状和素质提升需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新市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教育培训方式,构建符合新市民需求的素质提升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形成多方投入的经费筹措渠道等对策构想,切实做好新市民的素质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新的市民阶层初步兴起,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这些新市民在都市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池莉的"新市民"小说,把池莉文章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总结,得出池莉的"新市民"具理想化、世俗化、传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凯 《成人教育》2013,(6):76-78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一个人口城乡变迁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新市民,因其人数多、规模多、影响深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个群体的教育培训问题,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基于此,在公共教育视域下进行分析,并提出推进新市民教育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市井-市民-新市民,这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产物.新市民诞生在八十年代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深刻切中这一时期城市及城市人的变化,便有了"新市民小说"."新市民小说"中的"新市民"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空前强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义;二是情爱观念令人诧异的变化."新市民小说"表现了一种对现代城市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表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姿态.他们具有他们应有的存在价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极、遁世乃至自甘堕落应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张丽坤  杜殿会 《考试周刊》2012,(52):36+63-36,63
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各居民小区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调研,对"新市民"的文化素质状况及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使社区各阶层认识到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为探索构建"学习型"社区、提高社区"新市民"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成功实现身份转型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市民素养是城市化进程中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也是影响这个进程能否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兼容并包的理念出发,阐述了新市民素养提升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对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行动溯源中归类了"一刻钟课堂"等三大个案,并分析了政府应尽的职责,对于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汤海明 《成人教育》2009,29(11):17-18
社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身份职业,地理空间、社会文化三个维度阐释了"城市新市民"这一群体的内涵,并分析了"城市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引出了继续社会化的理论、并分析了新市民的继续社会化与其市民化的关系,最后通过阐释社区成人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功能,来证明当前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分析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原因入手,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影响,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政治、经济、受教育的不平等地位,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的障碍。文章认为进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毕竟是大势所趋,因之,必须寻找出进城农民转化为新市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郊新市民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客观上面临"低保障,忧未来;高支出,低收入;住远郊,缺认同"的限制。主体上由于文明素质堪忧,法制意识淡薄,公德意识不强,加之行为方式中的土办法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加剧这种难度。文章认为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重要要功能。其在教育的连续性、社会的适应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郊区农民城市化过程中也必能起到重要作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内容上,社区教育应该注重新市民角色意识的培养、思想观念的更新、行为模式的改变、社会权利的重视,以及就业力的提升;在模式上,可依托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就近培训,政府买单",采用居民联谊会、家校联手、部门联动、典型推动、跟踪拉动等多种形式使城郊新市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新市民群体包括农民阶层和期望获得与现在城市居民同样国民待遇、生活方式接近、权利对等、文明程度相同的城乡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遭受着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居住分布和社会心态等边缘化的一系列难题。文章从教育、社会保障、土地制度三个方面对新市民群体边缘化困境进行分析,从能力提升、制度保障和条件改善三个方面提出对策,解决新市民群体边缘化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文明的社区不只是高档住房和大量人口的简单汇集,还需要有文化内涵。社区物质务件的现代化不等同于市民的文明化,一个真正的文明市民要在文化素质层次上实现从农民到城镇居民,从普通城镇居民到文明市民的角色改变,需要完善社区的教育功能。社区教育的基本责任是:以“文化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强体,以“公民教育”弘德。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偏低现象已成为制约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新市民"的受教育水平、从业技能,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本质变化,是当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问题。实现"新市民"市民化的途径与手段很多,但教育是既稳妥又长久的方式,能让"新市民"自愿、主动、顺利地实现市民化。本文基于城市化进程的目标,着重分析了"新市民"教育的内涵、目标、功能、模式以及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市民作为传统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中间阶段,其思想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与完善新市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丰富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不断推进,出现了大量因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新市民群体.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了商业和住宅用地,为城郊地区的村庄带来很大经济收益,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居住条件,公用基础设施以及人民就业方向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改变,农民的身份也在向市民转化.然而,城郊新市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他们中很多人虽然迅速富裕,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新市民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均制约了城市发展,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帮助新市民融入城市,不仅与新市民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而且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否顺利进行,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及国家的长期稳定有关.因此,帮助新市民顺利转变角色,融入城市,是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张琳琳 《成人教育》2011,31(2):19-20
通过教育与培训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只是教育功能发挥的一个层面,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体发展需要来看,实现该群体的市民化,使其成为城市新市民,才是教育与培训在更高层次的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发展,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优势,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全面提升,推进其成为新市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种新时期诞生的城市特殊社区,在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等精神文化方面与传统旧时期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城市普通社区文化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初步把握合肥市"村改居"后新市民的思想理念适应性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村改居"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作者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一些"村改居"典型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合肥新市民对思想理念建设参与度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新市民"主体参与意识和对社区思想建设的认识、拓宽社区思想理念宣传的渠道、开展社区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