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农村计划生育问题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新世纪中,随着法治建设的进展,我们理应依靠这一最公平、最无私的武器去解决。  相似文献   

2.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普遍的法律信仰。当前在人们普遍认可法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可能会盲目地走入另一误区,即将法律当作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幻想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法治,这种思想倾向会成为培养人们法律信仰的一个严重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向教育对象灌输“法治是需要代价的”这一思想,是法治教育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与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学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中学时期的重要科目,在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着眼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有鉴于此,本文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渗透法治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实现法治和廉政的基础,完备法律规范是法治和廉政的要求,完善监督机制是法治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依法治国”的崭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廉政建设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6.
法治主义的道德底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的治国方略的提出,不但是我国治国 方略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法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它促使我们再度关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这一法学基本问题,并且重新审视实证主义的法的观念,我们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不仅仅是指道德和法律之间相辅相成,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更主要的 是指法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法是恶法,而恶法不是法;没有道德为基础,只能有“以法治国”,不可能有“依法治国”,法律主治只是一句空话,实证主义法学主张将法律与道德区分开来,这固然可以避免道德的绝对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主权者在立法上的专断,开放的法律应该既排斥一切道德专断,同时又以开放的道德作为基础,这是避免主权者的法律专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治有其重要的标志和评价尺度,在法治国家,人民是法治的真正主体,法治的载体是民主;国这结构是由法律特别是宪法确定的;社会稳定和秩序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治理国家的法律本身符合法治的基本原则。评价和分析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存在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机构和稳定的法律秩序,以及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认知水平状况等。  相似文献   

8.
本从分析法制、法治与人治概念的内容入手,简要说明中国从“法制”概念到“法治”概念的转换历程,指出这一转换标志着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爱国主义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法治引导爱国价值观和规范爱国行为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就要实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爱国主义与法治的融通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它表明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具有可行性,而法律也势必要体现爱国精神,并要求在法治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具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特征,它能够实现以法治规范爱国行为、以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培育青少年爱国法治意识的现实目标。通过构建爱国主义法治知识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多部门协作教育模式、打造融媒体宣传学习平台等路径,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吉海荣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2):68-71,77
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解析现代刑事法治的内涵:刑事法治应以人权保护为价值目标;体现罪刑法定的基本立场;程序正义是实现刑事法治的法治模式。这是我国刑法未竞的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刑法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关财政支出的法律与我国有关财政收入的法律相比,显得非常薄弱,这与财政支出法治化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本文首先强调财政支出法治化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同时在维持社会稳定,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和反腐倡廉方面的重要意义。又深入分析了财政支出法治化的基本措施和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正确处理财政支出法治化应正确处理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的迅速改革和开放,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强化,法观念和法意识出现了深刻变化。反映到诉讼观念上就是要求纠纷的司法最终解决、诉讼地位平等、对诉讼权利的尊重、处分自由、诉讼中人权的保护和诉讼参与等。这种新型的诉讼观念其核心就是程序正义观念。为了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人们对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展开了讨论。不论是积极作用、消极方面,还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独特法律意识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注重程序的改革,转变程序工具主义观念,树立程序的独立价值观。在不否认实体正义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程序正义的有益探索。我认为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在二的关系上应更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对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明发端于古希腊,并首先得到古罗马人的实践和阐扬。自此,法治的理念和理想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不同的具体形态成为现实。并成为现代社会各个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法治在我国具体实践的关键在于:其一、依法行政,即行政权不得超出法律的规定。其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其三、完善市场经济规则,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治主要表现为民主型法治。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自由竞争阶段,一是19世纪以来的政府干预阶段。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法治也经历了由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实质法治弥补与矫正了形式法治  相似文献   

16.
浅谈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的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普法教育,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定位,这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包括法律认知能力的提高、积极法律情感的培养、现代法治理念的树立及适法行为、法律参与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提高自身的法治修养。同时,这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叶适的法治思想已初具雏形,对某些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作为一名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能达到如此认识高度已颇为不易。本文试从法治的两大基本要素(完善法和执行法)这一角度入手,剖析其法治思想。其中执行法这一点主要探讨对法令执行者,即各级执法官吏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同时指出贯穿叶适法治思想的平民倾向。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的两种行为规范,但是它们有着自己相对应的社会基础和特点。我们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时候,必须将这两种行为规范放在同一条件下考虑,用法律来促进道德建设,用道德来加强法律的价值基础,两的契合点就是法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