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其故事情节表面上只是在一群无邪的儿童间上演的一场“野蛮游戏”和一部荒诞的“童话”。却同时是戈尔丁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更是现代社会的“警示钟”。《蝇王》中的人性主题、象征寓意、女性缺席现象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都使这部作品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杰作。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对象多集中于这部小说的象征和人性两方面,而对女性缺席现象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对女权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的探讨。因此,本文将从独特的视角去阐述《蝇王》中的女性缺席现象,从而试图揭示戈尔丁安排女性在这部小说中缺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3.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之作《蝇王》虽然情节简单,但戈尔丁在其中巧妙地嵌入了丰富的古希腊神话与圣经原型,这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蝇王》提供了天然条件。本文把《蝇王》纳入了原型批评的视野,以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伊甸园、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为切入点,阐释了原型赋予该小说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5.
象征是寓言体小说《蝇王》的主要写作手法。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和情节对人物思想和作品主题的表达起了很大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小说中有着复杂以至矛盾意义的"火"及相关情节的涵义和作用。《蝇王》中的"火"深化了各主要人物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从而展示了野蛮与文明的对抗和无知与真理的冲突,并通过这些矛盾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蝇王》的语言和哲理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王英伟  程可 《海外英语》2012,(11):198-199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描述的是一群被困于荒岛上的孩子们逐渐分裂成两派,即代表文明、理性的一派与代表原始、野性的一派,野蛮的一派最终战胜了文明的一派,并使小岛上的文明付之一炬的故事。该文将从小说中文明的背景、社会的主体以及文明被摧毁的原因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蝇王》中所折射出的文明的脆弱。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对《蝇王》的研究角度多集中于人性恶主题、原型探索、艺术特色和女性主义,在主题研究方面,鲜有人探寻《蝇王》中蕴涵的乐观因素。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小说中的代表人物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解读,来探索《蝇王》在展示人性恶的同时所蕴涵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小说《蝇王》所描述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秩序的瓦解与重建均可参照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来予以解读。霍布斯关于人类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对发掘《蝇王》的内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蝇王》做出解读,揭示出人性的缺陷只有通过外部力量的约束方能得以弥补。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蝇王》讲述了一群男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荒岛上如何堕落为野蛮人。作者把社会的缺陷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因此这本书是人性悲剧的寓言体。其主题是通过分析人性的罪恶来说明社会的罪恶。海岛上的物理空间,孩子们之间的社会空间以及他们的精神空间都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章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威廉姆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通过冲突来寻求精神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蝇王》讲述了一群男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荒岛上如何堕落为野蛮人。作者把社会的缺陷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因此这本书是人性悲剧的寓言体。其主题是通过分析人性的罪恶来说明社会的罪恶。海岛上的物理空间,孩子们之间的社会空间以及他们的精神空间都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章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威廉姆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通过冲突来寻求精神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从人类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游戏的思想。他认为,游戏可以解决文明和人性的冲突,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席勒的审美游戏思想实现了游戏研究的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游戏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从游戏、美和人性的内在联系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审美游戏。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在《爱情三部曲》及《心》小说中,以儒学主体意识,对西方文明的核心———个人主义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在如何处理好个人权利和义务上,小说演绎了一场道德忏悔剧。这种反思,由小说表现的矛盾、痛苦,又形象地反映了明治时代儒学精英对人性的解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它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现代文明弊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从人学意义上看:阿Q先前的渺茫暗含了人类史前历史的浑沌;阿Q的争斗别是对人类明进程的讽喻;从阿Q恋爱的失败可知婚配的实质也是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的一种曲折表达;而“救命”别是对人日益恶化的生存关系的呼救。因而,阿Q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丑陋是人类明缺陷的丑陋;他的卑劣是人性的卑劣:他的不幸更是人类化心灵的不幸。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重创剧痛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构建新的文明形态。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后现代文明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毋庸置疑,我们要发挥传统的用途,但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正确解读上,否则即是对传统的滥用。然而,现在有些人对古代一些概念、原理存在着误读。本文拟以“天人合一”为例,试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自然"、"异化"、"提升"及"和解"四个方面,阐释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通过"两个提升",即"在物种方面"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实现"两个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研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实践角度。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不能忽视的,其能动性和意识性的发挥对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高度指导性和实践性。因而,我们应从人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通过描述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展示了工业文明带给人与自然的伤害,作者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追求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和纯净的自然世界,表达了只有灵肉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现代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发展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 ,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发展理念 ,都把目光投向人。生存与发展是密切相关 ,当把发展当作目标时 ,发展的异化物就反过来制约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应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 ,“循环经济”的建立具有非常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的有关理念对现代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和谐理念的科学阐释,必然会贯彻到其历史观上,从而描绘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辩证图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对文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明的本质作出了唯物史观的科学解释。他们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的总和都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迁来推动其自身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的前进上升的辩证发展运动。由此可见,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