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众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家校共育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晓黑板" APP不仅可以发通知发作业,还可以将学生们每月的情况表现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记载下来,还可以适当地把学校的要求一一呈现出来,让老师走近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把家校共育落实体现在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孩子成长的点滴生活之间。  相似文献   

2.
<正>收看了重庆家庭教育讲堂第四讲《亲子沟通的策略》后,我对邹晓彬老师生动的讲解产生了些许共鸣。的确,当今有不少家庭的父母爱子心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落得个“同在屋檐下,形同陌路人”的尴尬局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回顾19年我与孩子的沟通教育,感慨良多,在此与大家共勉。一、亲近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应减少应酬,多陪陪孩子。建议家长不要为了省心而让孩子长时间地和婆婆、爷爷、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更容易  相似文献   

3.
程成 《发明与创新》2014,(11):61-61
亲子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纽带,轻松和谐的氛围、水乳交融的沟通是每个家庭所期待的.然而,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表示与父母交流的体验不多.据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00"后孩子生长在"421"家庭中,享受着六份甜蜜蜜的爱,多数娇生惯养,行为习惯也不太好,老师往往觉得很难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我巧妙利用手机,拍摄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分利用这些照片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有效推进班级发展,并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中职阶段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是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中职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情绪比较消极;厌学情绪强烈;自信心缺失;盲目追求个性。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从家庭角度出发,中职生家庭教育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家校沟通,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平台。2.结合"关系"教育,增强学生的"逆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3.家长也要学习提升自我。4.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听话的孩子",他们往往表现出"反叛、多动、狂躁、焦虑、歇斯底里"等异常行为。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表现不懂得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不与孩子沟通,只是一味地无端指责或打骂,结果反而使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更加严重。为了帮助这些家长和老师能对此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寻求有效措施,对这些孩子进行积极引导,这里我提供一个成功案例,希望家长或老师能有所启迪:应该对"不听话"的孩子多加关爱,使他们走出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科学生活》2011,(10):68-69
父母与孩子间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亲子沟通技巧发挥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  相似文献   

8.
正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教师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如何引领孩子更好的完成高中阶段的成长,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的课题。而如何引领学生的成长呢?笔者所在的长春市第七中学提出了"成长、成人、成功"的三成教育理念。三成教育理念让班主任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关系到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那作为个人,在工作中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助力学生成长呢?要想让学生顺利成长,班主任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如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幼儿进入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起点。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正确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与教育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助手,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示波器。  相似文献   

10.
李红梅 《科教文汇》2014,(32):207-208
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对象群体---单亲家庭的儿童。作为教师应该给与这些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健康地成长。然而每一个孩子是否能健康的成长,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力量,能够让孩子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给外界的感觉是比较自卑,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勇气、缺乏自信,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孤僻、甚至抵制外界的事物,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记得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说的便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当一个小生命刚刚来到这世上时,似乎只会吃,只会用哭声来告诉人们他的到来。但后来这些小生命都成长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教育改变了他们,是教育给了他们未来。孩子出生后,首先要接触到的便是父母,便是家庭,因此,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港湾,还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家庭环境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并且这些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苑》2013,(2):73
2012年12月13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老科协在丰南镇银丰学校举办"科普进校园"心理教育主题报告会。区老科协、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及银丰学校师生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国家、每个家庭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的大问题。为搞好本次讲座,区老科协教  相似文献   

13.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互相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真心关爱,真诚沟通,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感受到老师对孩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可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家长一般都只是通过参加家长会和打电话的方式与班主任沟通,每次开家长会也只是看一下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工作,就连家长会都不能来参加,更不用说督促孩子的日常学习了。他们不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不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是否有异常,不能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投资越来越多,上兴趣班、特长班样样都不想落下,但很多家长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事事包办代替,自理能力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本学期结合本班班级特色,我确立了"以儿歌指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6.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初为人父母、甚至大多数父母都会遇到"怎样与孩子沟通"这样一个难题。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以来,我们各自从事着教育培训、电视讲座、出版教育书籍,接触过百万家庭,帮助过无数的家长和孩子。但是一位教育老师的方法不可能适合天下所有的家庭和孩子,毕竟个人单一的教育经验往往是具有局限性和偶然性,而没有具备普遍的规律性。为此,我们9位老师经过长期的研究、商讨,浓缩各自的教育精华,出版了这套适合所有家庭和孩子的《家教圣经》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因此,家长的教育水平与教育态度、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况且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单从我们这里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爆满就足以证明。有的家长还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有时候却是事与违愿,电视上、报刊上经常报道的某某孩子父母硬逼着孩子弹琴,而孩子是一点兴趣也没有,父母也许是要面子,或是真想孩子好,但是却没  相似文献   

19.
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独生子女家庭占了很大的比例。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祖辈为孩子的生活起居操心,父母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成长条件奔忙。但有许多孩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娇生惯养而自理能力差,有的乖巧顺从而毫无主见,有的胆小退缩而懦弱自卑……更不容忽视的是出现了许多男孩女性化倾向。"少年强则国强",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如何成为独立自强的人?又如何担当起振兴民族的大业呢?这不由令人担忧,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周晓飞 《科教文汇》2009,(28):71-72
家长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以及言语行动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它是孩子心灵上敲响的第一钟,对其今后的成长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家长自身存在的道德缺陷与道德困惑、家长重知识学习轻道德培养的教育导向以及家庭中不良媒体信息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危害三个方面分析儿童道德成长面临的家庭困境,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