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着恒星的起源,形成、演化以及恒星之间相互俘获而形成双星、聚星、星团直至星系这条主线进行了演绎阐述和归纳研究。特别注意了对其各个细节过程的研究,全文以新的观点和思维方法阐述了恒星、行星、卫星、流星,陨星,岩石,矿物晶体,彗星和黑矮星等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原理,以及原星系统和各种星系的演化原理,并对原星盘的形成和原星系统的演化以及喷流恒星的形成进行较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双星系统在宇宙中很常见,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三体"也有不少人听说过,那么5颗恒星组成的系统呢?最近,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250光年的大熊座发现了一个由5颗恒星形成的系统——人类发现的第2个5恒星系统。在这个5恒星系统中,其中四颗形成两个双星系统,这两个双星系统围绕着一个引力中心运转。更奇特的是,其中一个双星系统中还是"相接双星"——两颗恒星的轨道非  相似文献   

3.
黄润乾1933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衡山。他是我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天文学会原副理事长、云南省科协常务理事。同时,黄润乾还是我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在双星演化理论研究领域的贡献奠定了该领域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恒星物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恒星形成、恒星结构与演化、双星演化与应用、恒星振动、恒星化学丰度、系外行星系统、Ia型超新星与伽马射线暴、星族合成等等,并对国内恒星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8,(3):125-125
la-型超新星正在使被用来测定宇宙膨胀的恒星发生爆炸。它们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宇宙中大部分铁的产生是靠它们。到底是什么天体在爆炸以及为什么仍然不清楚,尽管处在一个双星体系中的一颗白矮星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天体,而用来识别前身天体的间接方法都失败了。现在,Rasmus Voss和Gijs Nelemans报告了对在2007年11月5日爆炸的一颗超新星的一个前身天体的直接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易照华 《百科知识》2004,(12):22-22
夜望星空,用肉眼在恒星星座中也能看一些不是恒星的天体;在小望远镜中就更多,呈模糊状。有的是气体星云,有的是恒星集团;恒星数目不超过10的集团称为聚星,其中最少的只有两个恒星,就称为双星。星数超过10并具有物理联系的集团称为星团;其中在望远镜中能够看出是分散的,称为疏散星团;由于它们在银河系内,又称为银河星团。另一种是由  相似文献   

7.
行星胎儿     
2002年,美国韦斯里阳大学的天学家发现了一颗恒星,它的名字叫做KH15D。这颗恒星有些特别,它有时暗淡,有时明亮,被天学家们称为会眨眼睛的恒星。在天学中,这种情况意味着它在发生食变,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对双星。  相似文献   

8.
宇宙中存在着两颗恒星面对面相互绕转的双星,这类双星其实在宇宙中并不罕见,罕见的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了相互绕转的四星系统。这四  相似文献   

9.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我们看到无数的天体,太阳和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普通的沧海一粟。其实,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并不算“普通”,从恒星的类别上看,太阳之类的恒星只是银河系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当我们寻找外星人的时候,不能只盯住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首先应该考察考察银河系中最主要的“民族”——红矮星。  相似文献   

10.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T.Wright)提出,全天的恒星和银河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磨盘”状的天体系统,它的直径比它的厚度大得多。1755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Kant)指出,人们所见的恒星都在以银河为基本平面的两边集中,只有少数恒星远离这个平面,所有这些恒星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现称银河系),在这之外还有无数个类似这样的天体系统。康德还认为,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像后者这样的天体系统(现称河外星系或星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3):209-215
黄润乾 天体物理学家。国家天文台 (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研究员。 1 933年出生于北京 ,原籍湖南衡山。 1 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发现了双星有物质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 ,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 ;与他人合作 ,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和计算公式 ,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 ;与他人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 ,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过程来判定对流超射区大小 ,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 ;与他人合作 ,用演化和振动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天文宇宙     
《科学中国人》2023,(1):12-13
<正>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柳卫平带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装置合作组,对关键核天体反应19F揭示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p,g)20Ne进行了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将测量范围推进到世界最低能区,并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解释了宇宙中已知最古老恒星(SMSS0313-6708)的钙丰度起源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作为JUNA实验装置的首批成果之一,19F(p,g)20Ne实验的成功开展证明了JUNA全面具备了进行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能力。这项研究为未来的核天体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包括实验物理学、恒星建模及观测等。  相似文献   

13.
宇宙中主要的天体不外乎恒星和行星。恒星是燃烧着的天体,当然不适合生命居住,只有行星上才有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人要找外星人,也只能先找到适合生存的太阳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家们已经比较充分地了解了恒星和行星的秘密,但对于即不是恒星也不是行星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天体,他们觉得太陌生了,但理论上又必然存在,我们的太空中有这样的星吗?这类天体因为质量和体积都显得太小了,不能以恒星视之;但如果归为行星,那又显得太大了。这是些难以捉摸的天体,然而它们的存在——要是它们真的存在的话——对天文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了解得最清楚的恒星是我们的太阳,我们也知道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太阳的质量约为木星质量的1000倍,也就是说,一般在恒星和行星之间有一个1000倍左右跨度的质量差别。太阳拥有如此大的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于1958年建立.第一任台长是著名天文学家程茂兰,第二任台长是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射电天文学家王绶琯.现任台长为天体物理学家李启斌.北京天文台是以研究天体物理为主的综合性天文台.其任务是:开展恒星物理、河外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射电天文和天体测量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发布太阳活动预报和提供时频服务、人造卫星观测服务;设有世界资料中心D天文分中心和国际恒星数据中心北京分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正>奇异的天体上个世纪初天文学家发现了白矮星。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天体,它们颜色偏白,说明表面温度很高,可是发出的光却很弱。一般恒星的光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恒星的温度;二是恒星的大小;温度越高,恒星越大(相当于发光面积越大),整颗星发出的光就越强。现在白矮星温度高,光度反而低,这只能说明它们个头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金秋科苑》2012,(21):100-101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双星系统周边的混乱环境可以产生一些稳定的行星系统,并且在合适区域还会出现适宜生命居住的“宜居带”。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利用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两个小型行星围绕着两颗低质量恒星运行。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类对於天体就一直进行着不断的观测和研究,逐渐地对天体的各种现象作出了精密的记录。随着这些观测材料的累积,人们对於天体的了解也就一步步地深入了。在一、二百年前,人们仅知道天上有太阳、月亮等少数能动的行星,绝大多数‘不能动’的恒星,还有些星团和银河等等。现在我们却已经明确地知道,天空中可以看见的绝大部分的恒星,和照跃着我们地球的太阳一样,都是自己能够发光的球状气体。我们并且知道,恒星在空间并不是不动的,它们的运动速度少则每秒几十公里,多则每秒几百公里。而银河基本上就是由千千万万个恒星组成的大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和80年代一系列X射线、γ射线、红外、紫外天文卫星的观测,把天文观测的窗口从光学和射电两个波段扩大到几乎整个电磁波段,90年代的天文学主流是向多波段天体物理学发展。由于不同波段的观测揭示出天体不同层次、不同辐射机制的物理过程,使得对天体的结构与性质的认识逐渐全息化、从而导致了近期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银河系内恒星的研究已从整体和统计研究转向细节研究,如恒星表面耀斑、黑子、喷流等局部活动现象,恒星内部的震荡,周围的环、盘、晕,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恒星研究的细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吗?就像在人类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会组成家庭,恒星在宇宙中也往往以“夫妻”的面目出现,像太阳这样的单身贵族——单颗恒星,其实是恒星演化中的异类!这些像“夫妻”一样的双星系统,在宇宙这个“社会”中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不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常常伴随着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