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之激发──读张文初先生的《死之默想》彭建明(湘潭师院中文系教授)饶有兴趣地读着《死之默想》,令我思考生之过程,生之意义。人生,是一个读不完的书库。大千世界所有的书,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人生。达尔文谈生物进化,门捷列夫讲物质元素,弗洛依德讨论心理作用,孔...  相似文献   

2.
方法:上课伊始,放映教学录像《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7-8分钟)引导学生默想本节的标题结构。  相似文献   

3.
一早起床,默想《圣经》中耶稣教给门徒祈祷的一句话:“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整篇经文中,关于物质的祈求,就只有这一项。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十年磨一剑──《死之默想》三题陈靖武(湘潭师院中文系副教授)如果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那么,生与死的关系则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了,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人世,都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作出一番各具特征的表演;短暂的或较长的,壮烈的或平庸的...  相似文献   

6.
读《死之默想》随笔石万能(《广西中师》杂志编辑)讨论的是人类的死这一普泛的问题,却主要只从文学名著中找立论的材料,这便须阅读大量的涉及“死”这一永恒文学主题的作品。首先使钦佩著者在一个较窄的取材面上所下的深掘的功夫。这是一本功力扎实的书。不宜一口气往...  相似文献   

7.
郑梅枝 《江西教育》2009,(12):23-23
当前,“语文课堂不可忽视静思默想”“既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等观点获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认同。堪称培养学生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需要静思默想吗?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需要静思默想。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思维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诗,是生存的箴言。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欲望、奋争、流逝、默想,这个穷尽多少代智慧的主题,如今又在新时期诗人那里燃烧起创造之火。青海诗人昌耀“献给新时期的船夫”的诗《划呀,划呀,父亲们》(以下简称《划》)。以繁富的意象,强力的韵律,透视出生命存在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9.
有句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难道我所喜爱的月亮,仅是一位供人静观默想的淑女,派不上别的用场吗? 带着疑问,我去请教了旧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原来月光的辐射对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文课堂不可忽视静思默想""既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等观点获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认同.堪称培养学生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需要静思默想吗?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需要静思默想.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静思默想、写读书笔记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听现在的语文课,总感觉太吵闹,过去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耳根不得清净;现在是课堂读书声不断,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也难怪,现在又有多少教师敢在公开课上安排大段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思默想,与文本进行真切对话。课改以来,有的教师“因噎废食”,冷落了与朗读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殊不知,没有了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失去许多东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爱与死的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陈彦 《黑河教育》2009,(3):51-51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品以貌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在悠然的余韵中给我们一些回味.本课教学给我的反思默想也颇多。  相似文献   

15.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7.
默想学习法     
默想比泛泛而读,更能集中精力,更能明确找出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复习,能实际做到查漏补缺;默想也是学习中的一种探索,能强化思维,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务理化,同时又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默想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以便广泛利用时间,增加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默想学习法     
默想比泛泛而读,更能集中精力,更能明确找出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实施有针时性的复习,能实际做到查漏补缺;默想也是学习中的一种探索,能强化思维,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又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默想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以便广泛利用时间,增加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过客》和《门槛》之比较薛伟一前面?前面,是坟。──《过客》知道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死亡吗?──《门槛》鲁迅的《过客》和屠格涅夫的《门槛》描绘的两个奋勇前进的战士所面临的共同命运,都是坟墓和死亡。而且这两个人物形象又都...  相似文献   

20.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