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巧丽 《培训与研究》2009,26(10):39-40
在现代汉语中,代词的活用十分普遍,本文把它主要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人称代词间的活用;二是单、复数代词间的活用;三是表确指的代词可以用来表虚指或任指等;四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从以上四种情况考察出代词活用的原因:一是代词自身具有不定性,它的指代对象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可变的活动空间是它们能活用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在有些交际中没有办法或是没有必要指明指称对象,也可以造成代词的活用。一般情况下,活用都是为了适应某种交际的需要,以求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加强某种语气。因此,活用好了代词,能使交际者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本来第一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咱们”)指的是说话的人,第二人称代词(如“你,您,你们”)指的是听话的人,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它,他们”)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而在人们的实际交际和行文遣词中,有时人称代词出现异化,就像为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活用一样,现代汉语中也有人称代词的活用,即异化现象,且有特别的表情达意的效用。下面按人称分类略作例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本用和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本用即是代第三身。它们都可活用,活用后表达特定的语用意义。“厥”和“之”活用时可指说话人自己,也可指听话的对方;“其”活用后可指听话的对方。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本用很常见,活用则罕见。  相似文献   

4.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里代词活用的笼统指现象。文章在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所提供的线索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描述。正文包括三个部分:一、笼统指的叠用范围;二、笼统指的叠用形式和语义蕴含;三、笼统指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蒋栋梁 《语文天地》2011,(12):26-27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在文言文众多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某词活用后产生的新义与它活用前的意义间应有某种直接联系,活用与兼类并非完全对立,词义系统中任何一义项上都可能活用,也并非只有实词才可以活用.今人在理解活用时往往不明了这些,于是造成误解,有必要给以更明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指的是语言系统中主要用于称代人的词,它分为定称和不定称两类。定称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它又分为自称、对称、他称三种,即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或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可称三身代词或三称代词。不定代词所指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在言语交际中,表示说话者自身的是第一人称,表示听话者一方的是第二人称,表示说话双方所指说的另外一方的是第三人称。湖北通山方言人称代词的构成情况具体如下表: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本来第一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咱们")指的是说话的人,第二人称代词(如"你,您,你们")指的是听话的人,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它,他们")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而在人们的实际交际和行文遣词中,有时人称代词出现异化,就像为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活用一样,现代汉语中也有人称代词的活用,即异化现象,且有特别的表情达意的效用。下面按人称分类略作例说。  相似文献   

13.
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既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说话人从自己庞大的活用语言知识库中选用某种语体而不选用其他语体,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的。语体的选择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对相应语言社团的文化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预设了听话人的反应,它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李华平 《天中学刊》2010,25(1):91-93
从及物性的角度看,概念隐喻指的是参与者、过程、环境间的转换现象。概念隐喻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异现象,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古汉语中也存在着概念隐喻,隐喻式的表达引起了相应的词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词汇隐喻、转喻和活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目前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词类活用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古汉语中的活用是语法方面的问题。而现代汉语中的“活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对词类活用问题的发展趋势作了以下判定:一、由语法作用逐渐演变为语用作用;二、数量渐渐减少;三、活用的词类类别逐渐增多;四、使用的语体由广到狭。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实词中,代词是重叠性最弱的词类之一。一般代词都不能重叠,有重叠用法的主要是疑问代词(也有个别其他代词可以重叠,见后)。常见可重叠疑问代词有: 谁 啥 怎样 怎么 如何 什么 多少 哪里 从重叠的形式方面看,它们一般都以二重重叠为常见,只有“谁”比较特殊,它可以二  相似文献   

18.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这种活用现象不仅在文言文中使用,在某些成语中也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在讲课时作为例证,一方面印证了文言语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用"是/之"复指的宾语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宾语四类宾语的语序情况。调查发现:疑问句代词宾语基本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基本后置,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和无形式标记的宾语用例寥寥。另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误以为关系代词whose只用于修饰人whose用作疑问代词时,主要用于指人;但用作关系代词时,它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