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体育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要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高校体育和谐建设,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要构建和谐体育,必然要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高校体育和谐建设,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培养目标进行探讨和对比研究,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得失,旨在为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探讨了在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构建和谐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英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Z1):120-121
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加工以及社会调查,对国内外全民健康问题以及全民健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高校体育必须树立整体健康观。同时要确立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并强调在健康教育中,生活方式是重点,心理教育是难点,环境教育是新内容,养生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刘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38-39
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体育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或转型,都会对体育教育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和发展,是当前摆在全国高校体育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建设和谐社会、高校体育优势和城市社区体育三者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场地和教育功能等方面的体育优势,及在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向城市社区体育延伸,完善城市社区功能,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多角度研究了高校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定位的偏差,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滞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是高校体育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多元化、社会化、创新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孙旭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98-99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对发展和繁荣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在促进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分析广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探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有效措施。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在整体上对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进行宏观调控,以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办学理念并优化课程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确定不同层次及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方法对现代社会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体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体育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建设文明的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社会经济以及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现代社会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之间有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教育开放化和大学化的背景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立教育学院,为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本研究对我国14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院校中大部分教育学院培养规格定位不够清晰,部分教育学院培养类型定位与自身的实际操作和培养实力有偏差,培养层次定位较低且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悖。鉴于当下教育市场现状,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应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即调整现有本硕学历层次招生的规模和专业类别,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从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应用型的基础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