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擂题(34)有一个上底面边长为a,高为h的正四棱锥形状的薄壁开口容器,将它以水平地开口朝上地放置,里面盛满水.现有一个半径为R的钢球慢慢地放入容器中直至钢球与容器口或容器内侧面相触  相似文献   

2.
题1(2012年天津)如图1所示,将底面半径为2R的圆柱形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把高为h,密度为ρ(ρ<ρ水).半径为R的实心圆柱体木块竖直放在容器中,然后向容器内注水,则A.注水前,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力为ρgh B.注水前,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强为ρgh C.若使木块竖直漂浮,向容器中注入水的质量至少为πR2ρh  相似文献   

3.
我来说流体     
流体就是可以流动的物体,比如气体、液体以及颗粒状的固体(沙子、小石子、粮食颗粒等等).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如图1所示,将水平管子右端开口用塞子封住,然后向容器R灌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停止灌水.容器R及三个细管中的液面停在同一高度上.在同一水平面上A、B、C诸点处压强都相等,这时的压强是流体在静止时的压强.  相似文献   

4.
1.球与棱锥型容器 例1将一个钢球置于由6根长度为√2cm的钢管焊接成的正四面体的钢架内,那么这个钢球的最大体积为_____cm^3.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1.如图1所示,L上标有“6V、3W”的字样,灯的电阻是_几,如果电源电压为gV,要使L正常发光,R应为n,R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介勺‘绷V卿V蒸爵黔夔井嘿黔﹁卢劝赢愕一一黝嘱 图1图2 2.如图2所示,R;一ZR:,四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等质量、等温度的水,同时给R,和R:通电,经过相同的时间后: (1)a、b两容器中水温较高的是; (2)c、d两容器中水温较高的是; (3)四个容器中,水温最高的是__,水温最低的是_. 3.把标有“22oV、4ow”和“22OV、IOOW的白炽灯泡各一个,并联后接到22OV的电源上,比较亮的是_W的灯泡;串联后接到22OV的电源上,比较亮的…  相似文献   

6.
内壁光滑的半球形容器,可绕过球心O的竖直轴O1O2转动,在容器中放一个小物体P(可视为质点).当容器以某一角速度ω旋转时,小物体P在图1所示位置恰能保持相对静止.已知半球的半径为R,∠POO2=θ,求半球形容器的角速度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第四节中 ,课文的连通器原理演示实验是用两个玻璃管 (两端开口 )和一根橡胶管连接起来组成连通器 .在演示这个实验时 ,图 1事先用夹子夹住橡胶管 .打开夹子管时 ,如果两管中液面不相平 ,液体将发生流动 ,最终达到相平 ,如图 1所示 .然后用液体的压强公式证明了连通器的原理就是要在底部产生相等的压强 .所以两液面必须保持相平 .这种方法学生虽然也能理解 ,但不能直观形象地把这一原理表象出来 .如将这个实验稍加改进 ,那么 ,实验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一、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1 .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在封闭端侧面有两个相对称的管道的玻璃容器两只 .2 .普通气球两只 .3.橡胶管一根 ,夹子一个 .4.微型压强计两套 .二、改进方法用剪刀剪去气球的一部分 ,将开口小的一端套在玻璃管道上 ,将开口大的一端套在微型压强计的金属盒上 ,用同样的方法也套好另一个气球 ,并用橡胶管把两玻璃容器的侧管连接起来组成连通器 ,如图 2所示 .在未倒入液体前 ,用夹子夹住橡胶管 ,然后分别在两玻璃容器中倒入同种液体 .如果两容器的液面不相平 ,则两金属盒上扎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必然不相...  相似文献   

8.
题目将半径都为1的4个钢球完全装入形状为正四面体的容器里,这个正四面体的高的最小值为()A.$3 32$6B.2 2$36C.4 2$36D.4$33 2$6分析这是一个球和正四面体的切接问题,关键是把握住对称性——正四面体和球都是非常对称的,要想使正四面体的高最小,必须相切.再把问题转化成球心问题即可.解法一正四面体的高最小时,即四个小钢球与正四面体的各个面相切,且4个钢球两两相切,设四个钢球的球心为O1,O2,O3,O4.则正四面体的高为四面体O1-O2O3O4的高与O1到顶点的距离再加上平面O2O3O4到正四面体底面距离(即r),如图1:设O为△O2O3O4的中心,O1O2=…  相似文献   

9.
题如图,在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形水槽内,放入一个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形木块,水槽与木块的高度均为H.现向容器中注水,并保持水不溢出,问:  相似文献   

10.
钱旭东 《物理教师》2002,23(9):3-3,6
1 设计思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学生对浮力本质的理解比较模糊 ,本实验能直观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如图 1所示 ,本实验主要采用一个大容器A(用于装水 )、一个密图 1度大于水的底座B(要求上表面水平光滑 )、一个底面光滑的物块C(要求密度小于水 ) .在A中盛一定量的水 ,当C与B之间只有油层相连时 ,可以看到 ,C并不上浮 ,但如果用木棍缓慢水平移动C使其移至B的边缘并伸出一部分 ,达到水对C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与C的重力之和时 ,C就开始向上浮起 .2 结构说明如图 1 ,A为一上端开口的方形玻璃容器 (3 0cm×1 7cm× 1 6…  相似文献   

11.
例1 如图1 所示的容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A、B分别为下底部和上底部的一点.现在容器中装满水,请你分别求出A点和B点所受到的压强. 错解分析:本题在求解B点的压强时,容易造成错误.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如图1所示,一盛水的密闭容器固定在一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栓着一个铁球和一个乒乓球,容器中的水和铁球、乒乓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情况是(以小车为参考系)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初三复习中,将苏州市的一道浮力中考题作为练习,分析时发现有学生不因循守旧,思想方法新颖独特,敢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现介绍如下:题目如图1甲所示,一圆柱形容器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侧壁有一溢水口C,容器内的液面恰好与溢水口C齐平,先将一个由均匀材料制成的船形物A开口向上放入容器中,当船形物A漂浮在液面上时如图1乙所示。从溢水口溢出的液体体积为V;然后使船形物A翻转90°,当它浸没在液体中后,容器内的液面下降了h(在船形物由漂浮到浸没的过程中,容器内的液体未溢出),已知圆柱形…  相似文献   

14.
利用等效法可以把问题中复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过程来解决,从而使问题简化方便.例1在一圆柱形容器中盛有水,水面漂浮着一个小容器.当将一个实心小塑料球放入小容器中后,大容器中的水面上升的高度是h1.如图1所示,若把这个塑料球从小容器中拿出投入大容器的水中,液面又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悬念法教学以“毛细现象”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什么是悬念法教学。教师出示初中见过的连通器问学生:“若往连通器中注水,当水不再流动时有何现象?”学生答:“液面相平”。教师再问:“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的水中,玻璃管内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还是低?”学生答:“相平”。则悬念诱发。接着,让学生将内径不同的两端开口的三根玻璃管插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大出学生所料:玻璃管中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而且内径越细,水面上升越高。不少学生并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怀疑是否玻璃管内原…  相似文献   

16.
八年级: 1.测定两个容器的质量比。 实验设备:二个由同种材料制作的透明容器,另一个装有液体的大容器,为了确定液面位置的绝缘胶布,可吸取液体的橡皮球吸管。 2。测定三个电阻的阻值。 实验设备:电池组,二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一IkQ,R:一1.3kQ,三个未知阻值的待测电阻,毫安表,供连接用的导线若干。 九年级: 1.测定电容器的电容。 实验设备:待测电容的电容器(其电容设为C:),已知电容为C。的电容器,且C。《C二,电池组,阻值超过10“欧姆的二个电阻,二个电键,1个毫安表和一些洪连接用的导线。 2.如图所示,在角度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研究图…  相似文献   

17.
1变化问题找联系 例1如图1,有一个重为G的塑料球,浸没在A容器中,这时容器底对球的支持力大小为该球重的1/5,B容器上下部的横截面积分别是S1和S2,里面盛有另一种液体.已知A、B两容器中液体密度之比为ρA:ρB=3:5.若将球由A容器中取出放入B中(液体没有溢出),求其静止时,B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增大了多少?  相似文献   

18.
题如图1,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C”型容器内充满水,用不计重力的塑料片盖住管口,再用手指压在塑料片上,把管放在竖直平面内同时放开手指则( )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9.
周永康 《物理教师》2007,28(9):38-39
图1【出示习题】如图1所示,有一轻杆,长l=1.6m,一端固定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A,另一端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的转动.今将装置拉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30°的位置,无初速释放,摆至最低点时与一质量为m=0.2kg的另一个钢球B相碰,然后钢球A又升到与原来保持一直线的位置.求钢球B  相似文献   

20.
在高考复习指导时,应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对计算型选择题能找出速解、巧解之法。   〔例一〕 (1998年高考试题第 23题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 3L气体 R和 5L气体 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气 )+ 5Q(气 ) 4X(气 )+ nY(气 )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 87. 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 n值是   (A)2 (B)3 (C)4 (D)5  〔解析〕 反应达平衡后,密闭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减小 12. 5%,可知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