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崇尚真.认识论上,孔子追求真知识,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并且反对主观独断.政治领域,孔子强调政治理想的历史真实性,治国措施上以名究实,回归真实,政治实践中坚持面对事实、坚持真理.日常存在中,孔子以"真"为范导原则,注重培养自我真诚的德性,主体交往中以"诚"待人,"真"的观念内在于个体存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是通往"仁"之桥梁.本文仅就孔子的"忠恕"思想作一探讨,旨在批判继承孔子"忠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以丰富当前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杜艳 《文教资料》2008,(15):84-86
孔子"仁"的学说于古于今有用无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我国靠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发展了经济的今天,是否该宣传孔子的学说?怎样宣传?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在古代的作用、现在的作用、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五十岁那年,阳虎在内乱中失败,出逃到了鲁国边境城市阳关.从这一年开始,孔子走上了仕途,以实现其"为东周"的政治理想.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指的不是对万物之理、仁义之道或宿命等哲学观念的体悟,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孔子对天命的体悟,与春秋末年各国周文化的衰落、鲁国具体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个人的学识、抱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述而不作"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虚治学的态度;述而又作、以述为作的诠释建构的方法;重述轻作、以作维古的因循守旧的理念.孔子"述"与"作"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孔子认识论思想的性质、内容及其特征,着重分析了孔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命题在众多研究结果中的分歧,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孔子成人思想中"行""忠""信"的思想内涵,用现代心理学人格层次理论解释,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定的价值体系.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主体性道德建构之路,即成人的途径可以解释为:内省、学习、改过.孔子"成人"思想的教育新意: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创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影响他人,令他人也挺立生命、...  相似文献   

11.
孔子创立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人伦结构以"正名"为基础,目的在于"复礼",其伦理思想的实质就是"仁"与"礼"的结合,"仁"是内容,"礼"是外壳.孔子明确提出了"汎爱众,而亲仁"、"博施济众"、"齐家、国治、天下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治国安民思想;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如何求仁达礼,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上,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礼"是儒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扬弃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孔礼与荀礼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一位文武并重的教育家和实践者.孔子继承、弘扬、积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文武合一"教育传统,这对于今天改革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研究孔子的学习体验,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孔子的学习现: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错误即"过"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因此学习也是改"过"的过程.根据孔子的学习观,重新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内涵,尝试将其统一于"问题与错误",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实质是"观过知人"而后教人的新教学观,即观察学生平时所犯错误的种类差异,教师施以不同的引导,为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6.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9.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应该看到,孔子在他的乐教思想中特别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要用音乐来"和民声""治民心".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确实是具有"兴邦定国"的积极作用.当然,现在看来,孔子的思想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并且,孔子过分强调了音乐为政治服务,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音乐的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